现实生活中,有人遇到上师特别冲动,一上来就把上师看作佛:“上师您是佛,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最初依止上师时,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利用这个时间,简单讲一讲初学者如何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五品》《如意宝藏论·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以及《大圆满前行》等众多论典中,讲得都比较详细,并且主要是结合密宗的不共见解,宣说了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
而这些论典也全都教诫:依止了上师以后,一定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如果违背了上师教言,就会直堕金刚地狱……如此教言,可谓比比皆是。
那是不是这样呢?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般广阔无边;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源源不断……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虔诚依止。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汉地为主的许多地方,大家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许多事情冒了出来。今天就针对这些,跟大家谈一谈:作为初学者,一开始不应该“视师如佛”。
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为什么这么讲呢?要知道,其实上师在我们佛教中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代言人。
谁的代言人呢?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可见,上师是佛的化现;既然是佛的化现,也就是佛的代言人。那对这位代言人,我们要不要观察呢?要观察。相关的论典中都说:刚开始结上善缘时,你一定要多方面地观察上师。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基本是不观察的。对此我也有所了解,有人一遇到上师就特别冲动,他似乎很信赖一种特殊的缘分,就像世人所谓的“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以这种方式能不能找到好的上师呢?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依靠这样的冲动,是不是就能视师如佛了呢?很难讲。所以对我们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们那样的根基、精进和信心,我们有吗?不一定。像米拉日巴、常啼菩萨那样的经历,我们做得到吗?可能也不行。所以,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现实生活中我常发现,很多人刚开始就把上师看作佛,以为这就是视师如佛:“上师您是佛,您太了不起了……”如果你遇到的上师,确实也有着佛一般的境界,那你就恭维对了;否则,如果他连一般上师的资格都没有,那你就弄错了。
弟子们弄错了不要紧,但很可能把这位上师宠坏了,渐渐地让他生起增上慢:本来没得神通,认为已得神通了;没得阿罗汉果,也认为得阿罗汉果了……到了那时候,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了。
可能上师刚开始也是有正知正见的,但弟子们太愚痴了,“上师您就是菩萨,您就是佛”,当面也说,背后也说,三门供养,恭敬承事……这样一来,说得多了以后,最后他也真的认为自己是佛了。
既然是佛的话,那行为上也不用刻意约束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上师和他的弟子们很可能会做出一些对佛教、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事情,以致最终伤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
因此我建议:作为初学者,你一上来可以先视师为“人”,进而观察上师。佛教里专门讲“观察上师”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观察”非常重要。
但最重要的往往被忽视了,因为来不及。很多人一听到有人传法,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听;一听到有人灌顶,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受……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结上师徒之缘,毕竟是一件大事。
就像在世间,你要找个老师学习工巧,那至少得看看这个老师懂不懂工巧;你要学习英语,也要看看老师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英文底子怎么样;要是谈恋爱,总得看看对方的家庭、背景、人格……
那天我遇到一个人,他说正准备与人合作一个项目。为了这次合作,他想摸摸底,所以专程从美国飞到中国,已经来过两次了。来的目的,一方面要当面跟这个合作者聊聊天,看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他也私下里问了很多人,从不同途径了解了许多情况,最后基本弄清楚了:这个人的人格很好,实力等各个方面也都不错。于是他决定半年以后正式签合同,做一个十几年的合作项目。
当时我听了,就想:我们依止上师,比一个世间合作要重要、长远得多,按理说更要谨慎,为什么许多人不观察啊?
一个上师来了,你供养他可以,他是出家身份,供养了有功德;你跟他说说话也可以,彼此了解了解。但要在佛法上结缘,成为师徒,那就像世间的两个人合作签合同一样,就像两个人要成家办结婚证一样,做这么大的事情之前,为什么不多观察观察?
假如一位汉地上师要来藏地传法,那这些想听法的藏族人就应该先到汉地去了解一下,这位上师是哪一个寺院的,是方丈、大和尚,还是小沙弥。亲自到他的寺院里去了解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样,当一位藏地上师到汉地弘法时,你要得他的法,也有必要亲自去一趟藏地。一边看看藏地的风光,一边到他的寺院了解一下这个人,看他到底有没有上师的资格……
我之所以说这些,不是对哪一位上师不满,心里没有一点这种想法,只不过,在依止上师的方法上面,本身就是这样要求的。
而一旦你依止了上师,真正在佛法上结了因缘,能不能说过失呢?最好不要。智悲光尊者讲过:在你依止上师以后,即使发现了他的过患,也最好不说。如果你说出去,甚至诽谤他,那对你自己就构成了很大的罪业。
这就像签合同,合同签完了,你要是违约,即使你有理由——“刚开始我没看好、我不了解……”,但对方没变而你变了的话,那还是你的过失。
所以,初学者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先观察,要懂得视师为“人”,而不要急着视师如“佛”。
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其实,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伽里才有。那里在修上师瑜伽——观想自己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才要求把上师观作佛。但在你那样修持的时候,不仅要把上师观为佛,就是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要观为佛。
《大圆满前行》里讲了两种发心:一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一种是清净心之发心。在观修清净发心时,就要求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金刚道友观为二十五大弟子为主的清净眷属;或者将上师观为阿弥陀佛,道友们都观为菩萨……那时候,你的确要把上师观为佛,上师身口意的一切功德、加持,也观想融入自己的三门。
不过,这种上师瑜伽的修法是比较深的,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
在你还不了解上师、信心未到量之前,一上来就视师如“佛”,到最后说不定就视师如“魔”了——“这个上师把我的钱骗了”“他在感情上有问题”“他的行为如何如何”……
造成这种不良后果,一方面上师有责任,可能他并没有如理如法去引导,如果他真是用佛法在引导弟子,弟子不会变成这样,或者说,上师的行为本身的确存在问题;而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或许也是有问题的。
有人说:“那不管怎样,我只要观清净心就可以了。”能观起来当然最好,但实际上,如果上师的行为非常不如法,你要完全观清净心,也是很难的。
这件事以前我也想过:“上师如意宝实在太了不起了,在整个世界上,我对他的信心是最大的。但是,如果他在显现上也有不如法的地方,那我还能不能观起清净心来呢?”我经常这么问自己,也反复观察了很多。确实,上师的行为太好了,不然,像我这样的人是很难观清净心的。
所以,虽然我们强调清净心,但要观清净心,还是要有一定的根基。对一个爱生邪见的人来讲,就算上师没有任何过失,他还是会觉得上师的所作所为全是颠倒的,就像提婆达多看佛陀一样。而有清净心的人,就像《前行》里的那个老母,始终把“狗牙”当成“佛牙”,并依靠它成就了佛果。
如果你真像后者一样,对任何人都能观清净心,那不用问,无论是什么样的上师,都可以作为一种佛缘。但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这个上师到底有什么功德。
智悲光尊者说过:在世间层面上,还是要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而且,按照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否则,就很难相应了。比如,如果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我是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依此类推。
那这么说来,“视师如佛”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尊者说:其实二者并不相违。为什么呢?因为“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这一层面上讲的。
所以,在我们祈祷时,你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对的。但在你平常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讲,最好先把上师当作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
这样慢慢地,当你依止上师十年八年,被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从而越依止越有信心,乃至最终得受了密宗灌顶,并对上师的所有教授深信不疑:“这样的教言,除了上师谁也说不出来,上师的确与佛陀无别……”那时候,你对上师会产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真正相应了,而师徒的密意从此成了一味。
所以,“视师如佛”的观点的确是有,而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见解。尤其是在藏地历代祖师,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的教言中,将上师赞叹为佛的词句特别多。但是,这种赞叹对真正的上师来讲,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都不会生傲慢心,对师徒之间也不会构成任何危害。
可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城市里已经有许许多多对佛教不利的“上师”出现了。这些人,就我经常听到的来看,不要说上师,是不是一个一般的佛教徒都很难讲,行为非常不如法,信心、出离心都不一定有。他们只是弄几张照片宣传一下,或者打着慈善的名义,到了一个地方,过段时间财富也多了,弟子也多了。
但弟子多了有什么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
所以,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否则,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你想离开他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这不是很失败吗?
三、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
那有人就疑惑了:“在藏传佛教中,不是说上师全部是佛吗?”
绝对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佛教也就不合理了。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当你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
你看,佛都可以观察,更何况其他的人了!
其实,佛教中所谓的上师,也相当于世间的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所传授的法非常珍贵,一方面源自佛陀,一方面的确是世出世间的真理。正因为如此,你可以说上师跟佛是一样的。
而究竟来说,就像刚才所讲的,不要说上师,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这个层面而言,上师是佛,你也是佛,讲起来就成了佛依止佛,那说视师如佛有什么不合理的?
所以,讲视师如佛也好,讲观察上师也好,理解它的不同层面是很重要的。
否则,一讲视师如佛,便将世间的规律全部打破,这样偏执一端,就不是佛教的本意了。而从另一方面讲,也不要对谁都生邪见,这样不好。《涅槃经》里是讲过末法时代有许多邪师,但你不见得能看清楚,所以也不必讲许多过失,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那到底应该找什么样的上师呢?应该找具有功德的上师。
当然,在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上师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妙臂请问经》里说:显宗、密宗要求的一切法相悉皆具足的上师非常罕见,若是找不到这样的上师,那么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具足,也可以作为依止对境。比如,如果某个续部讲了十六种功德,那只要某位上师具有八分之一相应的功德,就可以依止。
而《集密意续》里又说:如果上师在出世间法上功德超胜,即使世间功德稍有逊色,比如脾气不太好等,也还是可以依止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求的不是世间法。如果是世间法,那上师长得难看,世间功德不圆满,你不想依止也就罢了;但我们依止上师求的不是世间法,不是世间的某种功德,而是要求出世间的功德。而在出世间功德中,我们最希求的也是上师的大悲和智慧。
所以,归根结底,上师的法相就是: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
这两者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位上师,他自己一定要有佛教所讲的一些证悟,如果一点都没有,那要摄受弟子,就成了以盲导盲。有些前辈大德甚至将这种邪师比作“疯狂者”,由“疯狂者”带路,那你只有堕入悬崖了,不可能进入快乐的绿洲。所以,自我的证悟很重要。
另一点是悲心,悲心就体现在利益众生上面。这次我去乔治城大学,他们说:“你们藏传佛教很多上师的传播能力非常强。”其实他们指的就是悲心。
本来这次我出去,不是特意要讲藏传佛教,但他们全都这么要求。后来我的题目都用完了,我说:“又要讲藏传佛教,可不可以讲个其他的呢?”他们说:“不行不行,你是藏传佛教的,我们想了解藏传佛教,所以你必须讲!”被逼无奈,这一路下来,我的所有题目都和藏传佛教相关。
后来我也问他们:“你们这么热爱藏传佛教,那你们对藏传佛教的上师们有什么看法?”
其中有一位教授,很了不起,他说:“藏地的上师们有些相当有智慧,能与科学家对话,在西方各界引起了超级轰动;有些上师虽然没有这么超胜的智慧,但是他们都有利他心,不管在任何场合里,他们唯一想的就是怎样帮助你,这在其他佛教徒中是少见的,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
确实,西方有好多上师,有些只是教弟子们唱莲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则格热巴玛色德吽”,弟子们其他的不懂,但唱得特别好;有些只讲会供,天天会供;有些就讲实修,前行、正行什么都修……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上师都在尽量施展自己不共的功德。
而这位教授所认同的,就是他们的利他心。我相信,在汉地也有很多这样的上师,他们不一定都精通显密教法,但不管是以什么样的途径,只要是真心引导众生,都值得我们赞叹。
当然,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有。因为某些上师特别不如法的行为,对佛法、个人都造成了损害,甚至让弟子们也对佛教产生了邪见……但在这些时候,弟子们也要反省自己。我常听有人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上师不好”,但总说别人不好的人,一般来讲,自己也有非常多的过失。
因为,一个人格贤善的人,他明明知道别人的不好,也不一定会说。比如,这个人是我的老师,老师有些过失是正常的,但是我不会宣扬老师的过失。如果我去宣扬,那我是老师带出来的,老师不好,间接来讲我也肯定不会好。所以,做弟子的也要经常反省自己。
总之,“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当你有了这样的信心,上师在你面前确实就是佛了,那时候不论他说什么,你都要依教奉行。而在此之前,你只要按照佛经的教言,把具有一定功德并且正在利益他众、利益你的上师当作真正的善知识就可以了。
对于这样的上师,千万不要诽谤!尤其是你已经依止了他,依止以后,即使生不起“他是佛”的信念,也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最好的老师、最大的恩人。毕竟,他给予你的,确实是别人不曾给予的。
四、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在依止上师以后,你就不应该退转了,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有“视师如佛”境界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他们在虔诚依止上师之后,都获得了殊胜成就。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上师如意宝,他在晚年期间,随时随地一提到自己恩师的名号,就止不住泪流满面。
熟悉上师的人都会记得,上师在不同场合中常说:“我的金刚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我在依止他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任何邪见,最后上师的智慧也完全融入了我的心田。”
前辈大德们这种“视师如佛”的境界,我们能不能做到呢?一般来讲是很难的。尤其是初学者,本来这时候是要以观察为主的,但个别人的“视师如佛”,可能对上师、个人都带来了不太好的结果。再说,佛教中也没说“凡是你依止的都是佛陀”,并没有这么讲,只不过我们的闻思修太少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闻思修。当你闻思修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明白佛教中依止上师的方法,以及最终获得上师密意的界限。明白了以后,只修上师瑜伽也的确是可以成就的,但那是一种最高的修行和境界,我们还需要一个过程。
其实就眼下来讲,不说视师如佛,凡是你依止过的上师能尽量不说过失,已经很不错了。
说过失是不好的。你说过失的话,也许是对方真有过失,也许是你自己的过失,你的心不清净,或者开始就没观察好。就像一个人不会买东西,买的时候觉得是个好产品,但买回去一看是个次品。说过失也是一样,有时候是别人的问题,有时候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希望大家首先如理如法地观察、抉择,抉择好了、依止好了,再加上自己有一分勇猛精进,多多少少会获得成就。
退一步讲,即使你刚开始没有观察好,已经依止了某位上师,那也不必后悔。因为不管怎么样,他只要说一些佛法,这个佛法对你多多少少是有利的,不会有害。但以后依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当然,在上师方面,我希望上师们最好是以佛法饶益众生,不要把佛法当作发财的工具。如果谁这样做的话,就是对佛法不负责任。这是我经常讲的,也不得不说的。不仅是对他人,对我自己也是一样,该说的就说出来,这样对佛法是有利的。
而作为依止上师的弟子们,你自己也要擦亮眼睛,要系统地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否则,抓住只言片语就用,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析具体情况过度地去使用,那对个人也好,对某些群体也好,很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想象的后果。
总之,我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开头的时候好好观察,而依止了以后,就不要退转。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法恩的上师,所有弘扬如来教法的高僧大德,我们要特别地恭敬他们,如果不是他们传播佛法,我们从哪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
你们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现在学习佛法,的确是有一种非常好的机缘。什么机缘呢?就是通过当今许多大德的传播,佛教中最甚深的理论和修法,都提供给大家了;而且,许许多多的人也真正从佛法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一条再也不会入歧途、永不退转之路。
能找到这么一条路,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只要继续走下去的话,前程也确实是光明的。因此,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退下去,也不要摇摇摆摆——今天依止这个,修这个法,明天依止那个,修那个法,这样的人心特别乱,最终也得不到什么结果。
我觉得西方人有一种性格很好,只要他选择完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不断地改、不停地变,本来已经学到了佛法,但最终却一无所获,不是很可惜吗?
希望大家对这些道理再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