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拧愤怒的调节阀
愤怒,使人失去健康,失去理智,失去同情,更会污染他人的情绪,而带来更大范围的伤害。“踢猫效应”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的愤怒扰乱了一连串人的正常生活。
——制止愤怒,人人有责
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时刻体验着丰富的内心感受,难免表现出情绪。情绪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一个微笑的正面情绪可以瞬间将快乐传递给对方。而负面情绪(如生气、愤怒等)的传播比愉快、高兴更快,更容易带动人的愤怒感。
因为未能按时上交论文而且进展太慢,硕士研究生孙翠彤被导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论文未能完成是有原因的,实验设备不到位,中间还被课题组的其他事情耽误了四个月,才导致实验进度缓慢。
孙翠彤很愤怒,满肚子的委屈让她心情很不爽。和男朋友一起吃饭时,就因为他将菜掉在桌子上这么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吓坏了他。
孙翠彤的愤怒情绪让男朋友装了满肚子的怒气而无处发泄。回到公寓,同学拿走他正看的一本书而被重重地训斥了一通。就这样,他的同学也感到很委屈,在图书馆和工作人员因琐事大吵了一架。
孙翠彤被导师批评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情绪,但是不敢也不能和导师理论,只能强忍着怒气。这股怒气总是需要一个出口的,因此她迁怒于男朋友。她的男朋友被莫名训斥后也产生了愤怒情绪,但是又不愿和孙翠彤正面对抗,就将这股怒气带回了公寓。
可以想象图书馆工作人员被人莫名地无理取闹,也会埋下一肚子的怒火,有可能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也有可能和公交售票员争执,或者回到家和爱人吵架……孙翠彤的怒火就这样被传递下去。如果一个人不能合理地宣泄和管理愤怒情绪,则会向另一个无辜的人发泄,这种情绪污染的循环现象被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的心理学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公司老总为了给员工树立勤奋爱岗的榜样,承诺每天早早到办公室。有一天,他被一件小事耽误而赶时间,在公路上超速行驶被交警处罚,最终还是晚到办公室了。
愤怒的老总将人事经理叫进来训斥了一通。被训斥的人事经理气急败坏地将人事助理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批评了一番,才感到稍稍解气。人事助理无缘无故被上司批评,也憋了一肚子的委屈,故意找前台接待的茬。前台接待无奈地回到家将怒气发泄在儿子身上,儿子莫名被妈妈训斥,很生气,抬脚踢了猫一脚。
踢猫效应有两个要素。其一,愤怒情绪的传递。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训斥,积攒了一肚子的怨气和怒气,自然会处在敌对性很强的心理状态。任何不顺心的事情都会再次激起愤怒情绪。其二,愤怒情绪将传递给一个比自己弱势的对象。比如,老总将怨气发泄在人事经理身上,而人事经理则发泄给了比自己低一级的人事助理。同样的道理,愤怒的人事助理将怒气发泄给更弱势的前台接待,而前台接待在公司处在较低的位置,无从发泄,于是将怒气带回了家,将儿子修理了一顿。最后,儿子只能欺负小猫。
踢猫效应就此打住,但是怒气还在传递。这只小猫被儿子欺负受了惊吓,冲到了公路上,一位老总为了躲避这只猫,仓皇中撞了旁边的车子被处罚,积攒了一肚子的怒气。
可以想象,这位老总的怒气又要发泄到下属的身上,又是一次踢猫效应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愤怒情绪一直在人际间传播,成为情绪污染。
一个人一旦感受到了愤怒,就会产生强烈的被侮辱的感觉,从而产生歪曲的认识和敌对的态度,使思维和行动失去理智,容易酿成错误。
愤怒促使人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让人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不利于身体保健。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同时,愤怒也使人的消化系统紊乱。我们经常说“我被气饱了”,就是这个原因。愤怒使人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甚至丧失味觉,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那么,如何消除愤怒情绪的污染,制止踢猫效应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感受和体验各种情绪。遇到令人兴奋的事情就高兴,遇到悲惨的事情就伤心,而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就生气。心理学家倡导情绪应该得到适当的表达和体验,而不是压抑和克制。克制感受和压抑情绪虽然暂时风平浪静,但是长期压制不利于生理健康,容易导致各种疾病,也有悖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
其次,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不要受愤怒情绪的支配而迁怒他人。当一个人的愤怒传递给别人的时候,对于他人就是一种情绪的污染,和二手烟一样影响他人的身心。因此,心理学家建议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
再次,懂得发泄愤怒。如果感觉自己处在怒火的煎熬下,不妨离开让人生气的环境,出去大喊一声,跑步或者玩电子游戏,甚至摔打结实的物品等,这些方式均可以适当减轻愤怒情绪。
最后,理性看待愤怒,做到遇不公而不怒。人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不生无关紧要的气,也不受他人情绪的影响,做到“身处闹市,内心宁静”。如此,才可以对他人的愤怒情绪产生抵抗力,不会引起自身的强烈愤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