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为什么会有反应障碍

灾难后,为什么会有反应障碍

“老师的指责、同学异样的眼神,是我梦境的全部。每天我都梦到老师的训斥,周围是异样眼神的同学和慌乱的爸爸妈妈。每次惊醒,我都感觉自己紧张得喘不过气。转学半年了,我每天都被这样的噩梦惊醒而不知所措。”

——15岁的女孩梁珉雅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重大生活变故如被老师、同学误解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不能缓解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遭受精神或生活创伤后的心理失衡状态。

梁珉雅是个15岁的品学兼优的女孩,半年前被误解偷拿同学的计算器。虽然后来事实证明了梁珉雅的清白,老师和同学也都向其道歉,但还是让她感觉自己无法在原来的班级继续学习而转学校。这半年来,她情绪低落、抑郁、孤僻、精神涣散、精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夜晚噩梦连连,身体也每况愈下。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梁珉雅的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进行心理治疗。那么,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导致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事件,是人们经历或目睹威胁性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痛苦至极,常引起人的极度恐惧、害怕、无助。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对梁珉雅来讲,被同学和老师误解击垮了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严重的创伤事件。

许多经历创伤后的人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之后久久不能恢复,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糟,这些人可能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20%的女性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发展成影响深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她们通常会在梦中重现场景,并伴有睡眠困难,困在自己的事发现场走不出来,并与周围的人疏远。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老师、驾驶员、具有A型性格的人中比较多见,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较为固执的人更易罹患。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袭击以色列引起伤亡,有四分之一的士兵发生心理障碍;袭击期间,有许多人由于惊恐,不知所措,产生幻觉,心理反应异常而丧失战斗力,顿时溃不成军。

战争心理应激,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它的发生与战斗应激的强度密切相关。战斗持续时间越长、伤员越多,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比如疲劳、饥饿、冷、热,以及伤亡率高、战争前景渺茫等,也易发生战争性心理障碍。

应激障碍与个性因素有关,梁珉雅就是一个紧张、情感压抑型的女孩,较易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外,遗传因素对应激障碍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梁珉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有:重新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分别表现如下。

一、重新体验。表现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人们反复在心中重复经历创伤性体验。他们常常以非常清晰的、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幻想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例如,梁珉雅仿佛又完全置身在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经历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如羞辱、委屈、苦闷与压抑。在面对或者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如教室、老师等,会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梁珉雅在创伤性事件后,在梦境中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场景,并产生与事发现场相似的情感体验。她常常从梦境中惊醒,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回避。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在误解事件发生后,梁珉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她不愿提及有关事件,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梁珉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人也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从外观上看,他们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与人疏远、不亲切,害怕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参与的情绪,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感情淡漠,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听天由命,甚至觉得万念俱灰。

三、警觉性提高。不少人和梁珉雅一样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发怒、易受惊吓,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心理专家建议,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创伤障碍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减轻躯体症状和心理折磨,同时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首先,了解应激障碍的知识。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立无援、脆弱或者失常的人,相关身体和心理反应是人类对于灾难的正常应激机能。

其次,勇敢地和家人、朋友、医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症状,与患友们建立联系,彼此支持。有时可能会产生自杀念头。当有这种念头时,要及时告诉信任的家人和朋友,必要时要借助心理医生的指导。有的地区已有自杀干预热线,请一定使用这些帮助。

再次,能够意识到紧张的症状,并保持健康饮食与足够的睡眠。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祈祷或锻炼等方式来放松,也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最后,当一种方法不再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时,应该马上向心理医生或心理专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