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效应——温暖比寒冷更容易让人接受

南风效应——温暖比寒冷更容易让人接受

南风效应源自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大意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冷风凛凛地吹起来,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这时,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开始解开钮扣,然后脱下大衣,于是南风胜利了。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人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声色俱厉、整天冷着一张脸的人并不比一个每天微笑的人更有威慑力;喜欢直言直语、性格刚烈的人也不比委婉的人能更快让人放下成见;绳子比木棍更容易让人屈服;蜜糖比胆汁更吸引他人。

严厉的批评、刚硬的劝谏往往没有委婉含蓄的暗示、滴水穿石的影响更加有效。巧妙的回旋、委婉的攻势,往往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素来耿直有余、柔韧不足的人更要学会以柔克刚的技巧。

提起樊哙,想必人们心中就将他定义为一个鲁莽轻率的武夫,其实他不仅粗豪威猛、凛然无畏,关键时刻他还有“以柔克刚”的智慧。天下平定以后,刘邦开始骄矜自持,听不进劝谏,别人也不敢触犯龙颜。一次,高祖病得厉害,吩咐不见任何人,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樊哙听说以后,推开宫门闯了进去,看到皇帝正枕着宦官躺在床上,于是先痛哭流涕地回忆往事“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疲惫不堪啊!”引起了皇帝的感触之后,再慢慢关心起了皇帝的病“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最后用前车之鉴达到了劝谏的目的“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这样一段一波三折、柔韧而不刺耳的劝谏由一个粗莽的武将说出来,真让人震惊啊!当然,人选得也妙,樊哙是刘邦的妹夫,和刘邦从少年时就一起共苦的人,说起来更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种温情式的劝谏因为多了一些对人情感的关怀,多了一丝柔软之气,更容易让人自觉接受。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有一种逆反心理,当你严厉的时候,对方就会对你的态度反感,即使表面上听从你的指挥和劝谏,在心里也是不高兴的。如果人们能够顺着别人的心理来,虽然也是想要改变他内心原本的成见,但会因为暗合了别人喜欢“奉承”和“讨好”的心思,而使自己的意见更容易被接纳。既然人们不喜欢喝苦药,就往苦药里加一点儿糖浆,不是更容易被接受吗?

但很少人懂得这一点,尤其在“良药苦口利于病”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更是很难运用这一点。明朝万历皇帝即位时,年纪比较小,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少年聪慧”,但因为年纪小,朝政就落在了他的母亲李太后、秉笔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的手里,非常不巧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出了名的“严师”。一次,小皇帝和太监在宫里乱跑乱闹,被冯保看见就禀告了李太后,李太后平时对小皇帝就格外严格,经常督促他早起、迟睡,品格要端正,这样一来更是让万历皇帝跪下受罚;张居正是“帝师”,对皇帝要求更是非常严格,于是小小的皇帝头上就悬了三把戒尺,一个不慎就会挨惩戒。

但是这种严厉对于万历皇帝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只是助长了他的叛逆和任性、倔强心理,让他更加个性乖戾、固执倔强。张居正去世两年以后,失去了最严厉的一把戒尺,万历皇帝就抄了张居正的家,赐死了他的儿子;不久又处置了冯保;然后开始长期怠于政事,终于使国家逐渐出现了危机。

万历皇帝怠政虽然是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但事实上他身边的这三个“严师”也绝对推脱不了干系。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对他有一份温柔,用母爱去感化他,而不是用斥责的手段硬逼他上进,他的逆反心理也不会那么强。如果他的老师不仅仅把他当做皇帝,也当成一个“少年”,就会多一些谅解,少一些苛责,也不会使他的性格走向极端。

心理应用:

1.对待他人多一份柔软,多一份关爱。

2.善于以柔克刚,以温和对待他人,才能得到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