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有几颗心
人是受思想、认识限制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都有局限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时时修心”的根本原因。人自出生开始,自我意识就不断增强,主观意识也会蒙蔽自己,让看问题的角度受限,使很多问题、现象、事实都不是以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人不时时“修心”,就不会进步,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一个人有几颗心?
在《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里有这样的一句话:“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意思是说:在高山和陆地上是不会有莲花生长的;只有低洼之处,有泥水的地方,莲花才能生长。这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出生后,要历经各种诱惑、各种艰难困苦,而这些正好为我们“修心”提供了条件。艰难险阻、利益诱惑往往是对人的最佳考验,在它们面前,如果人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达到了“修心”后的最高境界。
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其实道理很简单,但要想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面独善其身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险恶的环境里要克服困难实在太难了,尽管这种环境可以磨炼一个人,使人成长得更坚强。
人群是片大树林,众多的树木生长于阳光和泥土之中,汲取的营养相同但结果却迥然不同:高大伟岸者可谓风光独领,但更多平凡者却连连比肩。现实中,人们常常被那种风吹叶响的吵闹所迷惑,却不知其中的真实有几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时间24小时不停地运转,人们为了各自的目的来往“奔波”。然而,热闹喧嚣的生活只是人生的一种表象,说穿了,心如果“不修”,就会迷失方向,瞒心昧己。因此,我们要“修心”,就要诚、敬、信、行。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信,就是守信、守诺;行,就是赶快行动。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卧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
智禅大师听了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
弟子们颇有些迷惑。在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上的李子大都已经熟透,紫里透红的果实,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而后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弟子们纷纷仿效师父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咂嘴。
智禅大师问道:“潭水如何呢?”
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我们往后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
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弟子们尝过之后,都将水从口里吐了出来,一个个皱起眉头。因为这水很涩,而且满是一股腐草味儿。
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喝水时已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水的涩味给掩盖了。”而现在口中什么甜味都没有,所以水的本色就喝出来了。
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能触及它们的本质。”
是的,世间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许多颗心,可以承载世间之事,殊不知有一颗心就够了。
有一个无锁不能开的老锁匠,想将最后保留的绝活传给两个徒弟中的一个,于是他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徒弟。
他搬来两个保险柜,一人一个,两个徒弟很快都打开了。老锁匠问两个徒弟看到了什么。
徒弟甲两眼放光,兴奋地喊道:“里面有好多钱!”而徒弟乙却说:“我只按照你的要求开锁,并没注意看里面有什么。”
老锁匠当即决定把绝活传授给徒弟乙,因为徒弟乙守规矩,本分、厚道,他心中有一把锁,能够锁住恶念和贪欲。
看看,一个人有一颗心就行了吧,这颗心就是做人要真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而做到这些,诚实、善良、守信、有道德、有爱心、修养好、替人着想、待人友善,是开始做人的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