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颗浮躁的心静下来

让那颗浮躁的心静下来

上下班高峰期的路上,常常会看到堵车的情景。司机中不乏许多急性子,眼看车队大排长龙,喇叭声也时常是此起彼伏,仿佛昭示着主人的浮躁与不耐。想来有些好笑,拥堵的道路已是水泄不通,按响那刺耳的喇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过再平添几分懊恼和烦躁罢了。

作家贾平凹在小说《浮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

这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写照吗!在这飞速前行的时代里,我们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功利,追求着表面的浮华,追赶着片面数字的增长,渴望着不劳而获的好运……却忘了,人生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所需的是一份耐心、一份守候和一份坚持。

有一位作家在成名前十分潦倒,寄居在一个大杂院里,心中一直有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气。每到傍晚他总是会听到从隔壁澡堂传来的洗澡声及小孩子的喧闹声。一听到这些声音,他就感到十分焦躁与无奈。有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还会飘来一股香香的烤鱼味,引诱着他那饥肠辘辘的肚子。这让他总是感到不安,因为囊中羞涩,他总是有一顿没一顿的。

有一天,在烦闷之余,透过窗子,他忽然看到隔壁有个简朴的小花台,花台上种有几盆鲜花,绿意盎然地并排在水泥砖块上,其中有玫瑰、杜鹃等等。

这时,他又看到花台旁有一位衣着整齐的老人,正在那里浇花。以后每到傍晚,他都会看到这位老人快乐地浇花。有一天,这位愤世嫉俗的作家正发呆地望着那些花草时,那位老人突然停下来对他说:“从这地方正可以远眺呢!很不错吧!”

这时,邻家又进来一大堆的孩子,老人亲切地招呼着这些小孩,脸上露出喜悦的微笑。

突然之间,这作家好像领悟了一切。孩子的嬉笑声不再令他感到厌烦,邻居的洗澡声、嘈杂热闹的音乐也不再引起他的愤怒了,甚至连隔壁恼人的油烟味也会令他想起“母亲的味道”。

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有美好和丑恶两面,重要的是你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孩子的嬉闹可能是打扰人的噪音,但也可能传递快乐与喜悦,这正如人生的挫折,可能是令人痛苦的磨难,也可以成为打磨你能力的利器。人生中的喜乐哀愁往往都不是绝对的,主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哪种心情去看待。

越是身处困境,我们就越是需要去除浮躁。以冷静的头脑,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能因时利势,运用环境的力量,运用时代的力量,运用知识的力量来为生活创造全新的面貌。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有一男一女两名毕业生到《纽约时报》社应聘做记者。男生为人朴实、勤奋、踏实肯干,平时在报社里,他每天主动打水扫地,接电话,分发报纸,很多琐碎的活儿都抢着干,所以口碑极好,颇得人心。在工作上,他虽然做不到妙笔生花,但他坚信勤能补拙,不论大小新闻,路途远近,都跟着正式记者们风里来雨里去,忙前忙后从无怨言,渐渐地也写出了几篇不错的作品。

那位女学生则完全相反,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独生女儿,从小就表现突出,才华不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无数,自视甚高的她到了这家报社后,自然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架势。每日仰着脸走路,采访体育新闻嫌闹腾,采访娱乐信息嫌俗气,家常琐事又懒得理,所以也难有什么题材对她的胃口。办公室里的活儿就更不用说了。

三个月的试用期转眼就过去了,那位男生留下发展,那个女生却只能拎包走人。那位女生临走时始终也弄不明白,堂堂《纽约时报》社怎么放着才华横溢的她不要,偏生留下了一个“土包子”?

其实,若这位女生能去除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冷静下来想想,或许就能解答心中的困惑了。与那位被她称为“土包子”的男生相比,她除了有辉煌的过去之外,还有什么可供炫耀的资本呢?任何一家企业任用员工,看重的都是他工作的态度、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他为企业创造的业绩。如果这个员工根本不能认真对待工作,即便他有通天的能力,又有什么用处呢?

工作如此,生活同样如此。过去的你多么快乐或痛苦,对于此刻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你曾是天之骄子,也许曾低入尘埃,这都不能决定你的人生状态,你过得是否幸福,只看你此时此刻的体会,与过去、未来都是毫无关系的。

别让过去成为今天的枷锁,别让浮躁赶走心灵的平静。当我们能够跳脱出世俗的纷扰,战胜精神的困苦时,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让灵魂置于幸福之地。让那颗浮躁的心静下来吧,当拥堵的马路上不再有喇叭的喧嚣时,哪怕堵车的时光相信也能品出片刻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