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善与幸福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直在柏拉图的学院学习、任教。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对后来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从认识人的功能入手,深刻论述了善与幸福的内在联系。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幸福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是什么。他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功能,人的眼耳手足及身体各部分都各有特定的功能,人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功能。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一切生物都有此功能;有感觉的生命也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一切动物都有此功能。余下,即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理而具有的理想生活。理性原理有两种,一是被动地服从理性指示的原理;一是主动地具有和行使理性能力的原理。理性生活亦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意义。人的功能,如果就是心灵遵循着或包含着一种理性原理的主动作用,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于德性的活动。假如德性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性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既然是心灵完全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包括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德性;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性。理智德性是由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他说,德性的获得如同技艺的获得一样,是要通过行为才能实现的。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师,由于从事弹琴而成为琴师,由于实行正义而变成正义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宽大而变成节制和宽大的人。决定我们习惯和性格的是行为,同样的行为产生同样的习惯和性格。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就是用以调适情感和行为的。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过度与不及的可能,只有德性才能使情感和行为保持适中。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中则是德性的特点。在鲁莽与懦弱之间选择勇敢,在奢侈与吝啬之间选择慷慨,在无耻与怕羞之间选择谦恭,在傲慢与自卑之间选择自尊,如此等等,一句话,只有避免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贯彻中庸之道,才能获得幸福。

希腊三圣的上述观点无疑是精辟而深刻的,其核心精神是:自然界存在着一个分层次的目的体系。这个目的体系的箭头指向善。人的生活是这个目的体系的一部分,也有不同层次的目的,最后的目的是幸福。所以,善的方向一定是指引人靠近幸福的方向。只有用善的知识武装头脑,才能从根本动机上,从灵魂深处使人心弃恶向善,也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希腊三圣力图把人们引领到具有高度理性智慧和德性智慧的水平上去,希望人们的行为都能遵循至善。这无疑对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一个人如果能遵循善即幸福的思想为人处世,肯定会在人生道路上多一些正确,少一些错误,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痛苦。善即幸福的思想如果能发扬光大,像成克杰、刘志军、郑筱萸、王怀忠、胡长清、许宗衡这样一些灵魂由光明转向黑暗的人将会越来越少,毫无疑问,社会将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人类将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