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

孩子为何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

很多父母都怀念孩子小时候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样子,因为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也不愿意与父母过于亲昵。一些独立性比较强的男孩,到了小学中年级时,就会要求独自上学和放学,根本不愿意让父母送。记得龙应台曾经在一本书里说,曾经那个作为自己小尾巴的儿子,转眼之间就成为大男孩,比妈妈还高,哪怕上学正巧与妈妈顺路,也宁愿自己去坐公交车,而不愿意搭乘妈妈的便车。妈妈心中未免感到失落,但这正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子女必然的经历。

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会感到很失落,除了孩子不再愿意当父母的小尾巴之外,也与孩子常常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有关系。父母感到纳闷的是,孩子的耳朵就像装上了过滤器,对于想听的话马上就能听到,对于不想听的话,总是置若罔闻。这是孩子成长之后为了应对父母的唠叨而自主产生的一种新能力,可以有效避免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但是,如果父母为此而勃然大怒,那么与孩子之间还是会爆发各种冲突。所以父母与孩子,一定要更加理性相处,尤其是父母作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更是要采取适宜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对待孩子。

转眼之间,乐嘉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初期。他渐渐地更加有主见,对于妈妈爱的叮咛也常常处于充耳不闻的状态。这不,秋天到了,妈妈担心早晚比较凉,所以提醒乐嘉要穿个外套,避免着凉。早晨,妈妈说了好几次,乐嘉都装作没听到,直到乐嘉要出门,妈妈还吆喝着提醒了一下。等到妈妈去乐嘉房间里收拾,发现拿好的外套就在床边,乐嘉根本没穿。妈妈不由得生气,抱怨乐嘉:“这个孩子怎么回事,耳朵里就像塞了驴毛一样!”

傍晚放学,乐嘉回到家里,冻得瑟缩着脖子。妈妈对乐嘉说:“看看吧,让你穿外套你不穿,早晚多凉啊,迟早感冒。”乐嘉关上门写作业。这个时候,爸爸恰巧在家,等到乐嘉关上门,爸爸提醒妈妈:“你叮嘱他的次数已经够多了,如果他不穿,就随他去吧,他这么大个人了,难道不知道冷热吗?他不穿,说明他觉得还不用穿,等到他感到特别冷,就会穿了,你总不能强迫他穿吧!”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唠叨乐嘉。果然,又一个星期过去,冷空气来了,乐嘉主动地拿出外套穿上。

相比起爸爸粗线条的爱,妈妈的爱显得更加琐细。妈妈总是过多地关注孩子吃喝拉撒等生活上的小事情,而爸爸的思维和男孩的思维同属于粗线条的思维,所以爸爸不会在细节上过分要求男孩。不得不说,当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爱如果过于琐碎,也是孩子不需要的,不懂事的孩子会嫌父母啰唆;懂事的孩子则会假装充耳不闻,避免与父母产生冲突。在这个阶段,父母再想奢求孩子言听计从显然不可能,孩子自动过滤不想听的话,对于父母已经是极大的尊重。当然,作为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尊重孩子的选择,唯有如此,父母才能与孩子合拍,也才能给予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和自由生存的环境。

当然,孩子的决定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父母不能为了保护孩子,就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行套入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遵守。事例中,乐嘉如果一直不愿意穿外套,那么等到感冒难受之后,他自然就会穿上外套,从而避免再次感冒。所以父母无须过分强求孩子听话,对于很多事情,让孩子承担后果,比让孩子听话效果更好。正是在不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且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孩子才不断地成长,也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哪些事情要采纳父母的建议,毕竟父母经验丰富;哪些事情可以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做有个性的、特立独行的人。

还有的孩子之所以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是因为父母给他们做出了坏的榜样。很多父母或者因为忙碌,或者因为觉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屏蔽孩子的话。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此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渐渐地也学会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及时地对父母的话做出反应,平日里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要更加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更加积极地与父母互动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