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的快乐:善待灵魂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想不开的事情,经常遇到不好理解的事情,经常遇到相互矛盾的事情,经常遇到别人求助和帮助别人的事情,这时,一定要想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增加理解,加深友谊,多想着帮助别人,宽心对待别人,善意对待求助的人。助人如助己。
赫本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记录:她从没看过心理医生。一位叫史塔勒的医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视明星的电话,要求他给予心理上的帮助。这些人都是衣食无虞,崇拜者如云,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一些人。史塔勒作为心理学家,很想从赫本这儿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结果他发现,赫本做过67次亲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间,她几乎每月都到码头、监狱和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谢绝了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免费护理服务。史塔勒对这一发现很重视,他认为这里面蕴藏着心理学方面的某种东西。他推而广之,对其他热心公益的名人进行研究,最后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不良记录,他们同赫本一样,几乎没有看过心理医生。
从赫本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秘密:一个乐于从事公益活动的人,在她帮助他人的时候,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慰藉,善待了自己的灵魂。她活得充实而快乐,哪里还需要什么心理医生啊!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你要想“成”,就要先用“功”;你要想摘取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要给树浇水、施肥;你若想在生活中得到快乐,那么就必须要先付出心血和汗水;你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先去帮助别人。这样别人既能得到帮助,你更是得到了快乐。
从前有个国王,十分疼爱他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想得到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是他仍然常常紧锁眉头,闷闷不乐。有一天,一位牧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办法使王子快乐。牧师把王子带进一间密室,然后用笔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他把这张纸交给王子。王子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每天给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命而行,不久,他果然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少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私地帮助别人是善待我们灵魂的义举,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源泉。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居住在美国中西部的朴丽,几年前因失恋得了忧郁症,于是她就从原来居住的东北部移居到中西部来生活,朴丽生活几天后,她发现中西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东北部居民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比较热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有好多次,她从停车场出来上车道,尽管车道上排着长长的车队,可是总有人给她让道。这种彬彬有礼、先人后己的行为,让她深受感动。一天早晨,一辆大卡车向她行来,她让大卡车先行,结果这辆大卡车的司机深受感动。后来在路上大卡车司机从后视镜里发现朴丽的车由于没有油而停下来了,于是他就停下车取出自己的备用汽油加进朴丽的车里,并“护送”朴丽到附近的加油站加足了油,后来这两个年轻人竟然喜结良缘。从此以后朴丽的忧郁症也也不治而愈了。
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个大型心理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明显比不乐于助人的人快乐。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助人为乐的结果往往是双赢,既帮助了他人,同时也留给自己一份金钱买不到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体验。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孕妇让了座,别人的一声“谢谢”会使我们一天都心里暖洋洋的;为贫困地区捐出10元、20元钱,尽管数量不多,心里就会很高兴。在公交车上任凭残疾人、老人站着,自己面向窗外佯装什么也没看到的人,尽管他坐着舒服,实际上却一点都不快乐。
不少人收入不低,衣食无忧,但依然经常心情郁闷。这是因为他们太热衷于自己,让时间停留在微小的损失上,很少考虑别人、顾及别人,才使他们不能快乐起来。如果我们将目光多投向周围的人,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相信能够找到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情绪。
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撒播快乐。我们帮助别人,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管举手之间还是长期去做,都是给自己的心灵一种最好的奖赏。当我们伸出双手的时候,温暖就已经传递到要获得帮助的人心中。因为我们的帮助,使别人困难减少,忧愁消散,心情舒畅,快乐增长,从而又感染我们也快乐起来。助人获得的快乐是永远的快乐,也是快乐中的最高境界。
一个善良的举动,不但能够惠及他人,也能使自己快乐起来。像赫本那样善待自己的灵魂,多多给别人送温暖吧,你也会从中获得内心的喜悦、宁静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