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知足”的人生观

树立“知足”的人生观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季羡林

在《知足知不足》的短文中,季老提到“知足”有利于天下太平,因为每个人若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就能做到安分守己,这样一来,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对个人而言,“知足”有助于情绪和心态的调节,驱逐自卑心理,进而树立自信,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害,这样才可以长久的生存。

季老的这一人生观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是强调人要树立知足的人生观。所谓的“知足”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董得满足,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明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特别是对财富和名利的欲望更要适可而止。

这个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依然不能正确处理人生价值和名利之间的关系。在有些人看来,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为了名利可以不顾及身体,甚至最后付出了血的代价。因为过分的追逐名利财物会使人耗费过多的精力,更会导致贪欲膨胀,对所拥有的一切都不知足。

不知足正是追求名利财富的错误所在,更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因为执著于名利之爱的人,必然会刻意求之,并为此而绞尽脑汁,投人所好,阳奉阴违,奸诈机巧,不择手段,怎能不耗尽精力,费尽心机。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富,还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质等方面的损失。

当然,反对名利也并非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贪得无厌,反对片面地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季老也奉劝我们,知足也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每个人都应做到安分,而少存非分之想。

有一个可怜的女孩,她自小就染患脑性麻痹。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

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

终于,她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的“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

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一个学生小声地问:“请问博士,您从小就受疾病的折磨,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我怎么看自己?”她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的写了起来:

1.我很善良!

2.我的腿很长很美!

3.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4.我很聪明!

5.我会画画!

6.我会写稿!

……

就在这一刻,教室内鸦雀无声。她回过头来凝神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只看你所拥有的,知足方能常乐!”

掌声在学生群中响起,看看她倾斜着身子站在台上,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眼睛眯得更小了,脸上写满了永不言败的傲然。那一刻,黄昏的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射进来,映在了她的脸上,如此快乐的笑脸感动了所有人。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地,你应该算算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所失去的要来得多。

快乐是什么?快乐有时候总是和我们捉迷藏,它永远与我们若即若离,保持着一段距离。快乐也像骡子前方挂着一把草,它永远在前面,但永远都无法得到。

有时候,我们要感谢那份若即若离的快乐,让我们还有梦,还有痛,还能让我们把生活继续进行下去。其实,人最快乐的状态是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如果争强好胜,只有自己比别人强才能高兴,否则就痛苦不堪,宁可伪装也要装出一副比别人强的样子,这样是找罪受,凭空之中给自己添了太多的烦恼。

生活中的痛楚往往被我们无限放大,反而不会去珍惜拥有的快乐。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不要透支未来的烦恼,只有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要本着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反求于朴,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能获取真正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