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渔思维-[这样助人才为乐]

授渔思维

有的人在帮助别人时,习惯于送东西,给钱财;反过来,有的人在接受帮助时,心里总盼着别人送东西,给钱财。

其实,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应当让他们掌握生存之道,这才是最好的帮助。我把这种授予别人生存之道的思维,叫授渔思维。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此,英语是这么翻译老子的话的:“Give me a fi 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 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授鱼思维”,只是解决了他一时的低层次物质需求,却不可能帮助他从根本上摆脱被动,他难免等待外界的馈赠或者施舍;授渔思维,他有了求知的能力,获取财富的素质,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掌握主动权,作为一个平等、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足于大千世界。

当然,我们传授的“渔”不应该仅仅指方法手段,还应当拥有一种精神,一种心态。而作为接受的一方,则应该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领悟和继承这种精神,这才是“授”之真意所在!

[这样助人才为乐]

好几年前看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感觉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可以立刻赚钱,日子可以立刻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穷人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转眼一年就过去了,第二年春天,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来送种子,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当初他送的牛早就没有了,穷人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就走了,穷人当然一直穷着。

当时看了这个故事,只是当个笑话,也没思考什么。不久前,在报纸上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此有点相似。西班牙有一位名叫卜吉斯的富翁,曾经连续10年捐款给他故乡的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1986年,摩洛哥王室决定授予他“哈珊王勋章”,可对这么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卜吉斯却没有接受。

对此,人们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他对王室不满;也有人说他谦虚,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后来,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卜吉斯,人们才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这么对记者讲的:

有一天,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傍晚时,我去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窜动起来。它们或爬入石缝中,或钻进沙子里,我随手抓了一只。

回到住地,当地人对我说,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能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我非常不解地问,它们为什么不爬进大海里?当地人只是摇摇头。

终于有一天我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土的生活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但是浅水洼的食物时断时续,它们的生活经常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因此这种蟹难以长大。相反,要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连几个星期潮水涨不到它们的水洼,它们也会历经苦难爬向大海,最终长成一只盘子大小的蟹。

这种寄居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而恰恰就在我作出决定的时候,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我想,现在已经没有接受的必要了。

卜吉斯拒绝国王勋章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扶贫式救济是不能真正帮助穷人脱贫的。要变救济性扶贫为开发性扶贫,否则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会给他们造成永久的贫穷。

前几天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分别讲了一位农民、一位渔夫和一位富商的故事。三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得的物质财富,但在分享之前,他们要求接受者必须倾听自己获得成功的经历经验。对此,满怀欣喜的众人却“呸了一口唾沫,转身走了”。很多人都是寄居蟹,只想要鱼,而对真正更需要的渔——成功的方法经验,却表现得如此轻贱,不屑一顾。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原因很简单,他们懒惰惯了,很容易被眼前轻易可得的东西所诱惑,而不愿意付出努力靠自身获取更多的成功,他们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日子得过且过,生活优哉游哉,火烧眉头时,临时抱佛脚,向他人求助。

我们可能会对这些“受者”,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所要说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作为“授者”该怎么去助人,才能赢得大家皆乐的局面。

对此,我讲一个故事。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两人都大有收获。

忽然,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这些人怎么钓都毫无收获。

那两位钓鱼高手个性很不相同。其中一人性格孤僻,不爱答理人,独享垂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很多鱼,每十尾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

双方一拍即合。

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垂钓技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他一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的钓鱼高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指导垂钓者,但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筐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朋友。

另一位钓鱼高手不具备授渔思维,独自闷钓一整天,收获远没有同伴多。

“授人以渔”本身不仅包括资金,也包括技术。我们可以将资金之于需要帮助的人,比喻为“鱼饵”,但很多时候有了“鱼饵”并不能捉到“鱼”。“授人以渔”还要教会别人怎么“结网”,怎么捕鱼。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之后,自然也会在助人为乐之余得到回馈。我们从事的职业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快乐地工作。

读后有智慧

帮助别人是一种好品质,但帮助的结局未必能让人乐起来,顶多是刚开始让人松了口气,能够高兴一下。帮人也讲究方式手段,光靠物质上的帮助并不能彻底改善这个人的生活现状,这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对于一个乞丐,第一碗饭可以救命,第二碗便是误导,第三碗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天生有依赖性,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人不悉经营谋略,有钱也不会用在刀刃上。重要的是要让穷人觉醒,教他们一些致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