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萌芽,爱抢别人东西

自我意识萌芽,爱抢别人东西

两三岁前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为此他们常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换而言之,也就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我最大,别人都是老二。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导致孩子常常忽略了“你”和“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尤其是在看到别人手中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又会理所当然抢夺别人的东西,为此与别人发生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实际上,这并不代表孩子品性恶劣,而是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无法准确区分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为此在对别人的东西感兴趣或很喜欢的情况下,他们本能地就会上去抢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完全是正常的,并没有恶意。

每当看到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抢去,孩子哇哇大哭,很多父母都会心疼,也指责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家教。其实这么大的孩子还不是很懂得道理,家教并不能在他们身上凸显出效果。反过来,如果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抢夺了其他孩子的东西,有些父母觉得自家孩子没吃亏,甚至为孩子的强势沾沾自喜。而有些父母则感到很不好意思,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才会导致孩子做出这样错误的行为。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父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父母要加大力度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从而引导孩子建立物权归属的概念,也帮助孩子掌握规则,更好地与小朋友相处。

毕业10年,妈妈所在的大学宿舍的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因为聚会正巧安排在周末,各位姐妹也有意识让下一辈人相互认识,所以大家约定好把孩子们带着一起参加聚会。很快,妈妈们和孩子们见面了,除了一个丁克没有要孩子之外,8个女生带来了7个大小不一的孩子。孩子们从3岁到8岁不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一开始,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妈妈们也放心地吃吃喝喝,叙叙旧,但是没过多久,孩子之中就传来尖锐的喊叫声、歇斯底里的哭声,妈妈们赶过去和解,却收效甚微。

一个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妈妈虽然告诉他这个玩具是弟弟的,不能抢,但是抢了玩具的孩子不以为然,继续拿着玩具玩。看着弟弟哭得伤心,妈妈索性把玩具从孩子手中夺过去还给弟弟,结果孩子哭得比弟弟还伤心。看着孩子们哭闹不休,妈妈们都很无奈,抢玩具的孩子的妈妈,还抬手给了孩子一巴掌。眼看着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的聚会,很快就要被搅黄,那个丁克的同学说:“姐妹们,亏得你们还都是妈妈呢,对于孩子的心理一点儿不了解啊。孩子这可不是抢,他们根本分不清玩具是谁的,只是觉得自己喜欢,就要去拿。”听到这套理论,其他同学都感到惊讶,后来在这位同学的讲解下,妈妈们才意识到反复和孩子强调不要抢别人的玩具,原来都是徒然。

要想改善孩子喜欢抢夺别人玩具的情况,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否则孩子连东西属于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做到不抢别人的东西,又怎么能做到乐于与他人分享呢!

其次,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自觉主动地玩自己的玩具,在玩别人的玩具之前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也要在玩过玩具之后再还给别人。当孩子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也会增强自控力,拥有好人缘。

最后,父母一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强求孩子必须让着其他小朋友。很多父母在发现自家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之后,根本不会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而是假装大方地对其他孩子的父母说“没关系,给他玩吧”,再告诉自己家的孩子“要谦让小朋友”。不得不说,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很困惑。如果他们这次谦让了其他的孩子,那么下一次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小朋友也要谦让他们,从而他们也就会理直气壮地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如此一来,孩子们之间相处的规则被破坏,秩序被打乱,对谁都没有好处。如果说人们以前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讲究人情而模糊规则,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要更加讲究规则,而不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整个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规则才能秩序井然,维持良性运转,一旦破坏了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将是非常糟糕的。作为父母一定要记住,不管孩子是被抢夺者还是抢夺者,都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坚持原则去教育孩子。否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陷入困惑,也会因为父母对于类似事件不停改变态度而变得焦虑不安。

父母要记住,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平等的。那么父母在因规则为孩子讲述一些事情或规范孩子言行的时候,就要更加维护规则的公平性。要想让孩子不抢别人的东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还要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