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为已经失去的伤心,便会失去得越多

越为已经失去的伤心,便会失去得越多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困扰吗?

明明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可是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很多年,也就放弃了转行;自己原本没有音乐才华,可还是硬着头皮在学钢琴,因为买钢琴的时候花了不少钱,还为此报了一个培训班;跟在一起的人已经没有了感情,却因为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为彼此付出了很多,觉得不结婚对不起过往的岁月,就迈进了围城。

经济学中将一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在不可逆转的局势面前,我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看起来似乎是为了挽回损失,结果却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显然,这样的决策是不理智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海蒂·哈沃逊认为,一旦你认识到成功无望,就不应该在乎那些已经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因为越是在乎这些,越容易影响你余下的时光,让它变得没有意义。

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要涉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只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由于决策者思维的错位,将这两种成本相混淆,反而做出了不利的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当你买下一张电影票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是否符合你的品味,而你已经为此支付了一定的成本。接下来,当电影开始几分钟之后,你不情愿地发现你对电影的情节并不感兴趣,想要退票是不可能了。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了钱,所以不应该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了票,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因为成本一旦沉没了,就不再是机会成本。

所有的成大事者,几乎都懂得这个道理。有一次,印度“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门。不巧的是,他刚刚踏上车门,火车正好开动了,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旁人看了很着急,试图帮他捡起,但车子开动了根本不能够得到。这时,甘地随即脱下了另外一只鞋子,朝着第一只鞋子掉下的方向扔了出去。身边的人对他的举动感到十分惊讶,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甘地告诉他:“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这条铁路旁边,这双鞋子对他而言或许是一个收获!”

对我们而言,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论对错,无论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付出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痛苦。我们要把无法更改的糟糕情况当成坏账损失和沉没成本,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对不可追求的东西及时放手,做一个敢于放弃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