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辩士 虽死犹智
——吴起和苏秦
吴起和苏秦皆是战国时期的知名人士,吴起是和孙子齐名的著名军事家,苏秦是和张仪齐名的著名说客纵横家,将他俩并列到一篇文字中,乃是因为他们走过极其相似的人生末路,而最后的悲剧又都证明了他们的“虽死犹智”。
吴起亦文亦武,多有建树,在《史记》中的形象生动鲜活,不可多得,而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却读来伤感: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司马迁对主张变法的改革家一向抱有偏见,在他看来,死于非命的改革家吴起近乎咎由自取,“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寥寥八字,道出了司马迁对吴起死因的诠释。
苏秦作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说客,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游天下,成功说服山东列国联合抗秦,身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然而却惨遭车裂,饱受恶名,司马迁对之充满同情,公开为其鸣不平: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史记·苏秦列传》)
一望即知,因为苏秦得罪的人太多,死后“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甚至将许多烂事都扣到他头上,故而看重苏秦过人才智的司马迁才气不忿而刻意强调苏秦具有过人的智慧。
吴起、苏秦其人其事,尤其是在大祸临头时的最后选择,长期为世人所关注。他们在泰山崩于顶、命悬一线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固然不能说是大智大慧,却也绝非寻常人所能企及。
卫国人吴起是孔门弟子,做过曾参的学生,后来又拜子夏为师,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并不大。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大名。来到鲁国以后,鲁君原打算拜他为将,因为他娶有齐国女子为妻而产生了疑虑。为了换取鲁君的信任,吴起竟然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吴起“杀妻求将”,虽然做了鲁国的将军并率军大败齐国,却招来了鲁国群臣更多的非议,把他早年的一些糗事全都翻腾了出来: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人的诋毁使鲁君开始猜忌吴起,吴起有口难辩,只得辞官而去了魏国。
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军,出兵攻打齐国,“拔五城”。转而担任河西郡守,负责防御秦国、韩国的进攻。在这期间,吴起带兵的风格充分显示了出来。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吴起为士兵吸吮的故事。因为总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故而廉洁又处事公平的吴起自然深得将士之心。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臣事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并对魏武侯讲过一番山川形势不如道德更重要的道理:“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魏武侯听后深以为然,大加赞赏。
后来,魏武侯任命田文为相国。功劳大、名声好的吴起不服气,当面和田文比功劳大小、军事才能高低、治理国家能力大小,田文承认这些自己皆不如吴起;于是吴起又质问田文凭什么担任相国,田文反问道:“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吴起默然良久才明白过来,并和田文和衷共济。田文死后,公叔座继任相国,刻意算计排挤吴起。吴起只得选择退出,从魏国出逃到了楚国。
楚悼王对吴起的才能仰慕已久,吴起到来后立刻被楚悼王任命为楚相。吴起主政后马上施行变法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变法之后成效显著:“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可惜好景不长。楚悼王刚刚去世,反对变法的楚国贵族、宗室大臣便迫不及待地将怒火发泄到主持变法的吴起身上:“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继位后,追究罪责,“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而自己却惨遭车裂一样,吴起变法使楚国迅速强盛起来,自己也未能逃脱守旧派的诛杀,且楚国的守旧派动手比起秦国的守旧派来更迅速更激烈。虽然都是死于非命,结果却迥然不同:商鞅死后,被秦国的守旧派定为千古罪人;吴起身死,楚国新君继位后,则必须追究那些杀害吴起的贵族大臣们的罪责,因为他们在射杀吴起时将许多箭簇射到了吴起紧抱着的楚悼王的尸体上。在《东周列国志》中,对名将吴起伏尸而死、死有余智之事的前后经过,做了精妙的陈述:
楚悼王熊疑,素闻吴起之才,一见即以相印授之。起感恩无已,慨然以富国强兵自任。乃请于悼王曰:“楚国地方数千里,带甲百余万,固宜雄压诸侯,世为盟主;所以不能加于列国者,养兵之道失也。夫养兵之道,先阜其财,后用其力。今不急之官,布满朝署;疏远之族,糜费公廪。而战士仅食升斗之余,欲使捐躯殉国,不亦难乎?大王诚听臣计,汰冗官,斥疏族,尽储廪禄,以待敢战之士。如是而国威不振,则臣请伏妄言之诛!”悼王从其计。群臣多谓起言不可用,悼王不听。于是使吴起详定官制,凡削去冗官数百员,大臣子弟,不得夤缘窃禄。又公族五世以上者,令自食其力,比于编氓,五世以下,酌其远近,以次裁之,所省国赋数万。选国中精锐之士,朝夕训练,阅其材器,以上下其廪食,有加厚至数倍者。士卒莫不竞劝,楚遂以兵强,雄视天下。三晋、齐、秦咸畏之,终悼王之世,不敢加兵。及悼王薨,未及殡敛,楚贵戚大臣子弟失禄者,乘丧作乱,欲杀吴起。起奔入宫寝,众持弓矢追之。起知力不能敌,抱王尸而伏。众攒箭射起,连王尸也中了数箭。起大叫曰:“某死不足惜,诸臣衔恨于王,僇及其尸,大逆不道,岂能逃楚国之法哉!”言毕而绝。众闻吴起之言,惧而散走。太子熊臧嗣位,是为肃王。月余,追理射尸之罪,使其弟熊良夫率兵,收为乱者,次第诛之,凡灭七十余家。髯翁有诗叹云:
满望终身作大臣,杀妻叛母绝人伦。
谁知鲁魏成流水,到底身躯丧楚人。
又有一诗,说吴起伏王尸以求报其仇,死尚有余智也。诗云:
为国忘身死不辞,巧将贼矢集王尸。
虽然王法应诛灭,不报公仇却报私。
同样是难逃一死,吴起最后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将自己最后的智慧用到为自己报仇上面,除开军事天才吴起而外,还有一个人,这便是纵横家苏秦。
同吴起创造了“杀妻求将”、“吴起吸吮”等著名典故一样,苏秦也有属于自己的著名典故,如“前倨后恭”、“悬梁刺股”等。
洛阳人苏秦出生于普通人家,早年入山师从鬼谷子先生读书时,因为所费不大,家人倒还理解。几年后苏秦下山回家,一无所成,兄弟嫂妹纷纷劝他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心有不甘的苏秦经过一番准备以后,又开始游说各国。由东周天子而秦国而赵国,但事情进行得很不顺利。其间,苏秦两袖空空地回了一次家,父母见其狼狈,辱骂了他一通;妻子正在织布,不肯下机相见;苏秦哀求嫂子做点饭吃,嫂子推说没有柴火,不肯为炊。倔强的苏秦继续走自己的路,获得成功后,身挂六国相印从楚国出发前往赵国,途经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周天子亲自下令,隆重迎接苏秦,“除道,使人郊劳”。苏秦的家人全都加入了欢迎的队伍中,其兄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着问嫂子说道:“你为何前倨而后恭呢?”嫂子倒也实诚,回了一句:“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也。”苏秦感慨万千,喟然太息道: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上述故事加上苏秦早年读书困乏时用锥刺股的故事,告诉人们,苏秦的成功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清人徐与乔便指出:“‘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一语,秦自道出,是知不困厄,不奋。兄嫂妻,皆秦益友。”
苏秦的游说生涯是和燕文侯的支持分不开的。游说燕文侯之前,苏秦去过秦国、赵国几个国家,接连碰壁,游说燕国时,才遇到了第一个支持者燕文侯。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因此之故,苏秦发迹后一直有着很深的燕国情结。苏秦不仅长期住在燕国,而且多次为燕国排忧解难,由《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的下述故事可见一斑。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能言善辩的苏秦虽然因擅长在燕国、齐国之间走钢丝绳而倍受礼遇,却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苏秦因为和燕文侯的夫人私通而做贼心虚,受到燕国官员的诋毁后,便假装得罪燕国而来到了齐国,做了齐宣王的客卿。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苏秦乘机“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相形于吴起临死之前的万分危急的险恶情景,苏秦死前的情景则比较从容:先是身受政敌雇佣的杀手的刺杀,接着是追查不出凶手,而自己行将就死,于是苏秦想出了这着妙棋,不惜用自己奄奄待毙的性命来引诱仇人上钩。事情的演变一如苏秦所预料,假齐湣王之手而将加害自己的政敌绳之以法。故而,苏秦和吴起一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展示了自己最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