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有家有孩子有老公,可依旧孤独得像条狗
文/陈琳
01
生完孩子后,我做了两年半的全职妈妈,直到2016年上半年才开始兼职写作,希望半年后回归职场。虽然,母校北京大学曾为我带来诸多光荣与赞誉,但也因为全职妈妈这个略显尴尬的身份,反而令北大从我的光环变成了我的“黑历史”。朋友和家人都认为,名校毕业生不应该做全职妈妈这种“低价值高强度的工作”,这是对教育的浪费。
而我自己,也曾经在“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迷惘不已,社会大众的不理解与自己内心的不笃定交织在一起,我无从知道自己的社会价值要如何衡量。
现在我需要每天开会、阅读、写作,可是全职妈妈的劳务内容还是一样没少。我心中对于工作和家务这两个工种的天平,逐渐出现了明显倾斜。
对我来说,相较于高付出、低回报的全职妈妈身份,目前有思考、有产出、有回报的写作工作让我感到自己更有价值、更加快乐。工作相当于全情投入的放松,而料理繁重的家务就变得更加机械、单调又无趣了。
02
一个周末的早晨,全家吃完早餐,餐厅、厨房杯盘狼藉,客厅更是因为经历了前一天的折腾而杂乱不堪。先生吃罢就开始看电视,两岁半的宝宝照例投入玩耍中,而清理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我头上,而且劳动量还不少。
恰好我又因为连续几天熬夜工作而身心疲惫,所以还没开始着手清扫,心中就已经溢满了厌烦和委屈。一边在内心思索“平等的婚姻难道不是各有付出吗”,一边像个麻木的流水线女工,无可奈何地清理杂乱。
其实,这只是做全职妈妈以来最平淡不过的日常,而对于那天的我,成了心理防线溃坝的最后一瓢浑水。于是,我内心挤压的委屈和不甘,经过疲惫的放大之后,所有负面情绪都对准了先生,无声地被投射了出去。
我认为,他的大男子主义就是我不开心的罪魁祸首。我只想问他,为什么我也开始工作挣钱了,可是依然要承担几乎所有的家务劳动?家庭分工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所以,当我清理完厨房、开始扫地的时候,情绪终于抑制不住,不公和委屈一起涌上心头,眼泪和鼻涕的阀门轰然大开。我扔掉手中的扫帚,跨过地上的垃圾,开始坐在沙发上无声痛哭。而在卧室的先生依然一无所知,身旁的孩子伸出胖胖的小手摸我的脸:“妈妈哭了。”
直到我的抽泣声惊动了先生,我才看到他错愕的脸。在他眼中,在这个安逸的周末晨光,事事顺心,他完全不明白我在哭什么。
对于女人起伏不定的荷尔蒙,及由此引起的情绪龙卷风,那些来自火星的男人丝毫不明就里。这不仅来自男女大脑结构的根本差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都会造成两者思考和行为的不同。习惯于看母亲忙碌家务的儿子,自然不会理解妻子独自承担家务的委屈;而自小目睹父亲分担家务的女儿,也会对自己的丈夫抱有同样的期望。
“我不想做家务,我很累。”我哽咽着对先生吐出一句话。
先生好一会儿没有说话,表情先是一怔,然后笑起来:“你直接让我帮你就好了嘛,干吗搞得梨花带雨的。”然后,他捡起扫帚,父子俩开始在游戏中清理地上的狼藉,不一会儿,周围环境就让我这个轻微强迫症患者感到顺眼了许多。
然而,眼睛舒服了,我的内心并没有舒展多少。因为我开始意识到,这次由委屈和不甘叠加造成的情绪崩溃,其实存在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根源就在于我和先生对于婚姻分工、性别角色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如果得不到解决,同样的崩溃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再度发生。
03
大我十几岁的他,自小生活在大男子主义家庭,目睹父亲占据家庭权威地位,不带孩子,不做家务。而母亲即使也有工作,仍然勤勤恳恳、劳劳碌碌、毫无怨言地料理着家庭的一切。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也总是伴随着父亲对母亲的呵斥,和母亲的默默忍受,像极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
男孩对于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的看法,绝大多数来自父亲的示范。毫无疑问,大男子主义思想也在我先生脑中扎根壮大,成为他价值观中潜藏最深的基因之一。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无论有无工作,妻子都应该毫无怨言地承担所有的育儿责任和家务,而丈夫拥有豁免特权。
但是,在我所成长的家庭中,于家务而言,爸爸会负责各种缴费和修理,还会和妈妈一起洗碗、扫地、擦地板;于育儿而言,在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就会热牛奶、换尿布,成长过程中,他还经常陪我游戏、读书、送我上学。所以,我以为绝大多数男性也都一样,会和妻子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和育儿事务。
我高估了男性的勤劳程度,高估了婚姻中两性平等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而我的一系列关于婚姻的价值观都是建立在这种乐观之上。现在这个基础变了,一切观念都需要重新调整。正是观念遭遇了巨大分歧,才导致了我心理上的排斥和厌恶,让我觉得自己有家有孩子有老公,可依旧孤独得像条狗。
正如哲学著作《为什么长大》中所述:“不管生活多么美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裂缝总是存在——理性的理想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经验却告诉我们,现实往往不是理想的样子。长大需要我们面对两者之间的鸿沟——两者都不放弃。”
04
殊不知,我跟先生之间价值观差异如此巨大,就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家庭模式息息相关。
父母的性别观,直接影响孩子对异性的态度。一个家庭中父亲对待母亲的态度,以及父亲对于女性地位和价值的看法,会深深影响孩子对于性别分工和婚姻地位的观念。而大男子主义思想畅行无阻的家庭中,通常就有一个权威型的父亲和一个顺从型的母亲。
在中国传统的男权思维中,儿子永远是自家人,并会在婚后仍与父母保持紧密联系,还会赡养父母直到终年。所以,大男子主义家庭对于儿子的培养,带着“自利性”的倾注与投资,因为他们相信,将自己的社会资源投资给儿子,会取得长期回报。
而在这样的父母眼中,女儿只是暂时的家人,早晚是“泼出去的水”。在男权思想体系中,婚后女方要在男方家里居住,因此女儿终究要去服务另一家人,而不会像儿子一样,为自己的父母提供赡养和回报,所以他们对于女儿的培养就显得淡漠许多。父母会从小教育女儿处于从属地位,尽量减少对女儿的投资,并在她有限的婚前时段,尽可能从她们身上剥夺资源,比如让女孩多多干活,或为家里奉献收入,以此补贴儿子。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她的哥哥懦弱无能,却对父母颐指气使,处处指望父母搜刮妹妹来为自己收拾烂摊子。在他的价值体系中,牺牲妹妹的幸福来补贴自己,非但没有一丝不合理之处,反而还会苛责妹妹付出的不够多。
而樊胜美,虽然外人看来她是独立自信的现代都市女性,但其价值观中深深潜藏着男权思想的遗毒。以至于大学毕业后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她,都无法主动斩断父母拿她补贴儿子的自私链条。原因也很简单,她自己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很难不去对男权思想产生认同,就像长期生活在虐待环境中的孩子,哪怕心中极度恐惧和厌恶,也会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不由自主地追随与虐待者相似的人。
所以樊胜美即使痛恨,也无力勇敢扛起独立的旗帜,与家人划清界限。于是她就在不情愿与不得已中扭曲着自己,正如广大男权家庭中逆来顺受的女性一样。
当父母不断地、长期地对孩子进行洗脑时,再荒唐的理念都会变成正当三观。相比之下,深受父亲宠爱的邱莹莹,价值观中就渗透着“女孩也能闯出一片天”的思维,因此就要自信、果敢得多。
像樊胜美这样在典型的男权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和女孩们,如果没有特别的境遇使他们彻底推翻原有的价值观,那么等他们成为父母以后,就会自然地将脑中男权思想的婚姻观和教育观传递给下一代,于是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才得以拥有代代相传的丰沃土壤。
婚姻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传导链,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婚姻观和教育观,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上一代的婚姻观引导教育观,他们的教育观又将构建下一代的婚姻观。
父母各自的婚姻观会渗透进自己的行为、思维以及教育策略中,从而直接灌输给孩子,成为他们最初三观的框架。男权思想的家庭,常培养出特权意识浓厚的男孩和“不值得感”强烈的女孩。他们日后选择婚姻时,往往也会模仿父母的婚姻模式。又因为这个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往往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所以在男权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倾向于寻找认同男权思想的女孩,以此巩固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就有的特殊地位。
而在男女平权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男孩更容易爱上自我价值感强、有事业心的女孩,而女孩也更希望嫁给认同男女平等、愿意分担家务的男孩。总而言之,人们都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的价值观相似的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推测,当男权家庭出身的男孩遇到平权家庭出身的女孩时,其价值观的鸿沟可想而知。
所以,这也是文章开头,我为什么会因为家庭分工的不公平而情绪崩溃的原因。在我的价值体系中,“丈夫参与家务劳动和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在我先生的价值体系中,正常状态是“妻子包揽所有家务和育儿,丈夫不必搭把手”。我们都认为自己没错,对方的思维才是三观不正。
其实,婚姻何止需要价值观的相似,研究显示,“门当户对”已经是世界通行的婚姻法则;中国如此,美国亦如此。相似学历背景、经济背景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阶层、学历差异很大的婚姻将会越来越少。
但现实生活中,很难有方方面面都完美契合的夫妻档,无论如何幸福的夫妻,都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于我个人而言,我与先生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集中在“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这两点上。
对性别角色分工的认识,与婚姻的质量关系密切。研究显示,女性的相对收入越高,婚姻幸福感越低,婚姻互动越少,婚姻冲突和问题越多,离婚意向越高。
如果妻子在经济上依赖丈夫,那么即使她们心有怨言,也不敢贸然提出离婚,因为离婚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前途未卜。如果妻子经济独立,她们离开不幸福婚姻的成本降低,离开丈夫也能维持不错的生活质量,她们就敢于离婚。
中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是主流,因此社会的主流意识依然认为丈夫的收入和家庭地位应该高于妻子。而如果妻子独立意识强烈,或妻子收入远高于丈夫,她们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压力,比如“女人太强不容易幸福”“男人不喜欢女强人”等言论,同时还要承担养家的责任,婚姻幸福感就会随之降低。
每个人都希望在婚姻中获得公平,当一方感觉自己付出多、回报少时,往往就会感到不公平。尤其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女性在外工作挣钱,回到家依然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比如我),夫妻双方的不公平感就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不和谐。此外,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会越要求夫妻关系的平等;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性格、爱好等)增进夫妻感情,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婚姻质量的下降。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的女性似乎活得很累,一方面要在职场勇敢拼杀,为自己挣得面包与尊严;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又很容易遭受男权主义的不公待遇。连社会都在以“全职妈妈没有价值”“职场妈妈对不起孩子”“女人太强就不幸福”等陈旧的观点对女性进行道德审判,让更多女性对于自己的价值定位充满煎熬。
05
所以,很多女性在追求自我卓越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美主义:她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想同时经营好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也就是“have it all”。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优秀、闪耀看似拥有完美幸福生活的女性,实则内心存在深深的不自信。因为她们认为无法平衡好一切就是不成功,所以她们在不断要求自己做到更加完美。
而脸书(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享誉全球的著作《向前一步》(Lean in)中,讲述了全世界的女性在婚姻、职场、家庭和社会中遭到的不公待遇,以及优秀的履历和人格都掩盖不住的不自信。男权思想哪个国家都有,由此产生的社会壁垒,以及女性自我的内在障碍,让很多原本可以大放异彩的女性避免掌权、掩饰坦率、压抑进取心,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
那些阻碍女性“向前一步”的社会壁垒,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向下一代传递平等的性别、婚姻价值观来慢慢消除。教男孩做家务,给他们示范一个家庭应有的平等;告诉女孩要勇敢,鼓励她们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也许我们仍旧需要与社会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做一些抗争,但“向前一步”总好过“永远退缩”。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拥有平权意识的男性和女性,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更加注意向孩子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目前人们对“直男癌”的讨伐与讽刺,也说明男权思想在婚姻市场将会越来越不受青睐。学者曾经预言,2020年,中国将爆发数量达2000万的“光棍危机”,而光棍中大部分是低收入、低学历的男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设想,未来还会有一小批深受男权思想荼毒的年轻男性找不到婚姻的归宿。
如果社会和家庭一如既往地“重男轻女”,那么这种性别偏见,终将砸了男孩和女孩自己的脚。
角色平等的婚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还能使夫妻双方更加健康、快乐,使孩子心理健康、学业优秀。一个家庭对于性别、婚姻的价值观,不光影响婚姻质量,对于夫妻双方的事业、孩子的婚姻选择,也有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些都是有大量理论依据的科学真理。也许我们仍旧需要与社会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做一些抗争,但“向前一步”总好过“永远退缩”。
我们可以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诚实地告诉你的伴侣:“我有点累,今晚你洗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