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点赞之交不如趁早绝交

友谊:点赞之交不如趁早绝交

文/闫涵

01

中秋节,和朋友小聚,席间,好友Q愤愤不平地跟我们讲述了一件事。

之前,Q和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同班,高中同校的死党晴见面了。大学毕业后,Q参加工作,晴考研而后出国。曾经,她们俩是交换所有秘密的铁杆姐妹:Q爸妈离异,第一个告诉晴;大学期间晴和前男友分手后发现怀孕,是Q陪她去的医院。

这次晴回国,距离上次已有小两年时间,回来之前没有和Q联系。Q对于两人的疏离应该早有感觉,但不甘心从小长大的朋友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失去。结果,到了酒店碰了一鼻子灰——晴给邀请的朋友每人都准备了礼物,除了不请自来的Q。当然,这件事是听同去参加聚会的另一个朋友说的。

Q给我们描述过程时,声音发颤、红了眼圈:“我们没有任何矛盾,我也没得罪她,怎么处着处着就成了路人甲、朋友圈偶尔点个赞的关系了呢?”

这样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吧?

当我们渐渐长大、成家、立业,多少曾经以为一生一世的友情,慢慢消散于庸常的一粥一饭。

我劝Q:“你和她都没有错,只不过生活方向不再相同,所以两个人渐行渐远。”

另一个朋友补刀:“你以为成年人的友谊,真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除了三两个掏心掏肺的,其他的还不都是相互利用?”

这一刀虽然颇为凶狠,但一语道破了成年人友情可以持续的根本——互惠互利,这种互惠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经济上的。

02

做了自媒体以后,我遇到一个当年在杂志界小有名气的作者。

她入行较晚,错过了增粉的黄金期。看着每天辛辛苦苦写的稿子阅读量只有可怜的几百,再看看后台每天增粉只有十几个,她有些迷茫、沮丧。

我说:“你当初认识那么多作者和编辑,他们有的号已经做得很大,可以让他们友情帮你转转稿子,引点粉丝过来啊。”

她笑:“刷刷这张脸,确实能让创业不那么艰难,可是我一个几百个粉的号,去找几十万个粉的号,不是一个量级啊。我宁愿自己像蜗牛一样慢慢爬,也张不开这个口。”

等她写出好文章,出了一个又一个“爆款”,以往那些熟人主动找上来,请求转载稿子。她用自己过硬的稿件,给朋友的公众号增粉,同时给自己吸引了不少流量。这样互惠互利的合作,一直愉快地持续到现在,她自己的号也积累了小20万粉丝。

如果当初她靠着人脉,以友谊之名,绑架昔日朋友,别人或许买她的面子转一次两次。但稿子不适合,阅读量上不去,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自己粉丝没增几个,友谊的小船却说翻就翻了——对于友情这种微妙的关系,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啊!

朋友之间,一定需要某一方面势均力敌,也需要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话题。

03

小时候,每年爸爸所在的学校都要评职称,勤勤恳恳的他虽然在教学上很有一手,但因为性格太直,所以还是遇到一定阻碍。

当时,不止一个人劝他:“找找上头的人吧,反正你同学能帮上忙。”

爸爸每次都呵呵一笑,不置可否,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职称去找老同学、老朋友帮忙。

有个叔叔问我爸:“为什么你这么犟,现在求人办个事不是太正常了嘛!”

他说:“求人之前,咱得想想回头咱能帮别人啥,如果什么都给不了,就不能去卖这张脸,不然老觉得欠别人点什么。你说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去找人家局长,怎么张得开嘴啊!”

爸爸是个明白人,他明白朋友之间需要对等,不然欠下的情就成为两个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04

我身边也偶有出身不同、经济实力悬殊的人维持着长久的友情。和他们聊天会发现,他们和老友之间,一定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比如,前同事Y经济条件一般,但与一个大企业的副总交好,他们的纽带就是篮球——Y大学时是校队主力,受过专业训练,那个副总也酷爱篮球,两人以球会友,在体育方面志同道合。那个副总的儿子也喜欢打球,顺便请了Y当私家教练,教自己儿子打球。

看吧,朋友之间,一定需要某一方面势均力敌,也需要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话题。Q和晴之间的友情变淡,就是失去了友谊共生的土壤。面对这种失去,Q最好的姿态就是看淡眼前的失去,把过去那些美好封存在心底。

这个世上,很多父母养孩子,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如果与人交往,一方老是无法给对方回馈,这样的相处不仅索然无味,更得绞尽脑汁去维系,因为太累,总有一天一拍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