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并非只有自己的好
娃儿不可能都是自己的好
善于发现别人的“好娃儿”
别人的娃儿好,自己的娃儿未必就差
“娃儿都是自己的好”,这是国人很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有文人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叫“文章都是自己的好”。说娃儿也好,说文章也罢,其所共同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与民间流行的另一句俗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相类似。如果硬要区别,略有不同的是,后者多为贬义(恐与王婆作为“卖瓜”者的身份有关),而前者则多属共识。
“娃儿都是自己的好”,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最早是某位母亲。对一个母亲而言,儿女是自己经过艰难的十月怀胎后分娩下来的亲骨肉。这亲骨肉,就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站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医学角度讲,这块肉掉得都是很不容易的,“十月怀胎”的艰难过程暂且不说,光是那“一朝分娩”的痛苦就不是那些不知生育痛苦的男人们轻易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了。听说国外不少医院,专门要求先生要同妻子一道进入产房,不是免费参观,而是一为了让妻子多份支撑力,二是让先生知道这种痛苦以便于日常的呵护。有许多经过此番痛苦的女人,常常喜欢对没有生育过或不想生育的女人说,做女人一定要生孩子,不然不是真正的女人。
“娃儿都是自己的好”肯定不是事实。先说说好的标准:以孝顺来确定?以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来确定?倘若以上两个标准都是对的,那么又如何解释自古就有的“忠孝不能两全”说?再说好的比较: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人比人的结果,通常只有“累死人”“气死人”。最后说结论:大凡为父母的,有几个真正得到过娃儿好的报答的?普天下的父母,对娃儿好的可谓是千千万万,但是真正对父母好的娃儿,则只能是从千千万万中去挑了。别的例子不举,单就国人怎样过春节一项,就很能说明问题。过去,许多父母希望儿女们“父母在,不远游”,这放在今天,显然不合时宜。许多父母仅希望儿女们能在过春节时回家看看的要求应是不高的。但实际要做到,也许很多人都感到很难。以致某年某位歌星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就能引起全中华举国上下同胞的共鸣。至于那些逼迫老母亲拿钱吸毒的,要母亲为儿女顶罪的,啃老、傍老一族,不仅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数不胜数。
说“娃儿都是自己的好”表达了一种不好的心态,就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这样的心态其实并不利于娃儿的健康发展。母亲认为自己的娃儿什么都比别人的好,就不会鼓励孩子刻苦努力地学习,孩子也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待到其长大成人以后,离开母亲的怀抱步入社会,受了挫折,可能难以接受。而从小没有养成发现他人优点的习惯,不懂得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告诫学生们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道理,又如何能够不断地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