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楚国人,到底错在哪儿了”|诉诸感觉

32.“刻舟求剑的楚国人,到底错在哪儿了”|诉诸感觉

《吕氏春秋·察今篇》里讲到过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纷纷表示惋惜,但那个楚国人似乎并不着急,他胸有成竹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就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没有多问。

船靠岸后,这个楚国人立即在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道:“我的宝剑明明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呀,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怎么会找不到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可能找得到那把剑呢?”

这个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对于“楚国人找不到宝剑”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可问题是,为什么这个楚国人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呢?原因就在于,他忘了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坐船渡河,而是根据平时在岸上的经验,以为剑在什么地方掉下去,顺着这个位置下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他忽略了,随着船的移动,记号处的位置与宝剑落水之处的位置,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他只是根据原来的感觉经验想当然地行事,所以才闹了笑话。

这种凭借表象与感觉经验想当然地做出判断或推理,以为感觉经验之类的东西是绝对可靠的,无视任何变化以其作为论据来进行论证的情况,都属于诉诸感觉的逻辑谬误。尽管经验有一定的价值,很多时候也是正确的,但经验也要经得起推敲。如果以经验代替逻辑,难免就会犯错。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名为《两小儿辩日》。

一日,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过去询问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更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更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则恰恰相反,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更远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更近一些。”孔子听后,让两个小孩各自说一说理由。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一个盘子。远时看起来小,近时看起来大,这不就能证明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有点儿凉,到了中午却很热,这不是近时热远时凉吗?”

听完这两个孩子的话,孔子一时间也说不出谁对谁错。

为什么孔子没办法断定这两个小孩谁是谁非呢?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孩子的结论都是以感觉经验为论据的,且这些论据都源自生活。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孔子尚无法从科学上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也只能凭借生活常识来诉诸感觉,所以他无法判别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上述的典故都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诉诸感觉。只凭狭隘的感觉经验想当然,就会陷入逻辑谬误中。很多时候,仅仅凭借感觉做出的结论,看起来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结果却与事实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