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成就大业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压力。每个人面对压力的反应不同,有些人被压力压垮,有些人则借压力开创新的生活。
其实当我们面对纷至而来的各种压力时,我们要学习一下雪松的精神。当大雪来临时,不一会儿,树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条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
可其他的树,因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只有雪松因为特殊的本领,才度过了大雪纷飞的寒冬。所以,我们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也不是毁灭。它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大丈夫要想成就大业首先就要能屈能伸,忍人所不能忍,这样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之功业的故事,成为千秋佳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是因为一般人很难理解韩信的作为,所以,周围的人都耻笑他。可是,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当斩,自然就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信忍辱负重,不同屠夫争一时之短长而毁掉自己的前程,这种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暂时的退让集聚进攻的力量。
古往今来,以忍让求取大业者数不胜数,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魏国司马懿的“装病夺权”,人们讲述着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们的忍耐精神。
如果当时勾践和司马懿不是以暂时的忍让,积聚力量,磨炼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对抗的做法,将无异于自取灭亡,也根本无法成就大业。
堂堂七尺男儿能屈能伸,并不是就要忍气吞声,而是忍一时之气能更好地成就大业。古有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何况我们忍受的只是工作上的责备和不公平的待遇。为求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坚持和忍耐!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姜子牙在溪边垂钓的时候正好遇到文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诸葛亮高卧于隆中,后来帮助刘备建立蜀国;韩信忍辱钻胯,成为兴汉名将;司马迁甘受腐刑,终于完成《史记》。这些流传千古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能够掌握“屈”和“伸”成功的范例。
陶渊明因五斗米不肯屈腰而挂印辞官还乡,诗词虽然给后人留下来不少,但他胸中治国安民的才华却没有了施展的机会。
同样是清官,郑板桥采取的忍让策略,用自己的智慧和那些贪官做斗争,为天下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就是“屈”和“伸”留给后人的思考,并启迪后人该如何面对那些“屈”和“伸”的问题。
人这一生中,一般人总是认为屈与伸代表着进或退,“屈”就意味失意,而“伸”则当为得意,这只是从一种表面的理解。
实际上,人生中的“屈”与“伸”远远不是这样简单。人这一生中的“屈”和“伸”应该顺其自然按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千万不可盲目而行。
身为现代人应把握自己的时机,不贸然行动。如果将时机把握住则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如果不能将时机给把握住的话,非得弃弱逞强,到时不但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实现,反而会输个一塌糊涂。
历来成功的从政者都知道“忍”字是传家宝,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他们知道,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对手抗争的时候再猛地反击,必能一战而胜。
日本人讲一个“忍”字,是要培养自己刚强的毅力和坚忍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难以忍受的东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断地积蓄力量,增加忍耐力与判断力,这样才会为将来的成功事业积累资本。
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
这就是说,忍的作用可以抵抗千军万马,可以说是“忍小谋大”的策略。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忍住仇恨,况且是一忍再忍,最终以自己的忍让制服了他们,保住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孟获是三国时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兵反叛,诸葛亮奉命来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且在南中地区的部族中很有威望,于是他想到如果能把孟获争夺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诸葛亮下令要活捉孟获,不许伤害他。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战的时候,诸葛亮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就仗着自己人多,只顾着向前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
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这次死定了,便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叫人给他松绑,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
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诸葛亮毫不气恼,就把他放了回去,二人约定再战。孟获回去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捉了起来。
诸葛亮劝降不成,再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还是那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不管他怎样也都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
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含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孟获回去以后,把各个叛乱部落都说服了,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道,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会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忍着自己的性子,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
诸葛亮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不再叛乱。这样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同时也能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
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以后把他杀死,也只能出他一时的气,反将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意。所以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忍虽能解眼前之气,忍却能换来长远利益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