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互用,和谐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就是强调刚性管理,要么就是强调柔性管理。实际上,成功的企业大多数都刚柔并重。
如果把管理理论比作为一辆汽车的话,那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就如同是这辆汽车的两个前轮。正是这样的两个“轮子”一起滚动,目标方向相同了,追求两方面的不断完善,才能够使管理在实践当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升华。
对于企业中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思想,指的是在企业管理当中一定要以刚性管理为基础,研究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使员工的个人需要与企业的意志相协调,从而达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
企业中的“刚”指的也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柔”指的就是关怀温情体贴。
“刚”与“柔”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了“刚”就无所谓“柔”,没有“柔”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刚”,“刚”和“柔”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
企业的管理是不能离开“刚”的。企业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要有行为规范,工作纪律要严肃地对待、严格执行,没有规矩就会不成方圆。
如果企业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企业就会是一盘散沙,生产任务不能完成,自然产品质量也就提不上去。
企业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执行纪律时一定要严肃。对不能自觉执行的人,企业则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心慈手软。如该“刚”不“刚”,那么就会使制度松弛,而且纪律松懈,就会失去制度应有的严肃性,从而导致行为失控,甚至使企业涣散。
同样的道理,“柔”可谓是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方面。俗话说“感人之心,莫先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纽带。
企业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用真心去做广大员工的工作,将职工当作自己家中的亲人一样对待。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去关心每一个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火热的情感,真心诚意地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排忧解难。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领导给职工要多献一份爱,职工就能够为企业多尽一分力。如果该“柔”的时候不“柔”,对职工不讲情,不动情,冷酷无情,无情无义,如此这般,就会使职工失去对企业的温暖感与依赖感。这样的话,就会使企业失去应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一条原则就是刚柔相济。该刚则刚,坚持原则,绝不留情;该柔则柔,关怀体贴,充满人情。企业管理者应本着亲和一致、奋力进取的管理精神把企业搞得井然有序而且生机蓬勃。
刚柔相济可以算得上是企业的一种综合管理思想,其理论在管理理论问世的时候就已存在了。
管理学的鼻祖,也就是泰罗,大家普遍都认为在其管理思想以及著作中只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只见其“刚”,而不见其“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泰罗没有明确提出刚柔一定要相济,可是其思想中已经蕴含着刚柔相济的思想,体现的是两个中心:一个是以事或者物为中心,另一个是以人为中心。
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骨架,规定了管理的幅度、目标、时间、空间和必要的刚性手段,使企业与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
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无序而且混乱的,柔性管理也肯定会丧失掉它的立足点。
企业的柔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企业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也会难以深入。现如今,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不管其规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其资本是不是雄厚,其成功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共同的诀窍,那就是懂得刚柔相济。
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刚”和“柔”这两个不可偏废的原则,一定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刚性和柔性一定要齐头并进,在发展中,企业要不断地去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
刚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旦离开了刚性管理,那么企业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样的道理,柔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离开柔性管理,企业管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企业的管理应该将刚性与柔性有效结合,这样管理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
企业管理,要以尊重人为前提,发展生产和提高效率,完善各项刚性管理制度。在追求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在强化刚性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兼顾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样,企业才可以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从而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因此,企业一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人”与“物”、感性与理性、情感跟效率的和谐统一。
企业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要逐步加强管理中的“软控制”,做到刚柔并济。
西方科学管理思想一开始即强调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赏罚分明的控制手段,这是一种“硬邦邦”的控制手段。
对于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只知道依赖刚性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因为制度不是万能的,任何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都必然存在缺陷;二是“刚强”的东西容易伤人,不但存在着制度执行中处罚不当的风险,静止的制度本身更隐藏着无法因形势、环境、时机等的变化而使“良法”蜕变为“恶法”的可能。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在管理中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情感等软控制因素,用“柔性”的力量去打动人、去感染人、去熏陶人、去塑造人。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一切生命体都各有“一套感受器系统和一套效应器系统”,而人“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还存在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因此,“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
人所拥有的这个“符号系统”使人在本质上成为“文化的动物”,“文化管理”因而成为当代管理的基本共识。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文化与价值观等因素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在当代管理中几乎无处不在,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取代传统的刚性制度管理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这里的“不武”“不怒”“不与”,都强调了对暴力、刚强的警惕和慎重,而恰恰是这种不逞勇武、不施暴力的竞争与管理之道,使管理者能达至“善战”“善胜”的最高境界。
隋末著名大将尉迟敬德刚降唐时,因一起投降的原刘武周的将领纷纷反叛,他也遭人怀疑,被李世民部下囚禁。李世民部下主张杀掉他以绝后患。但李世民对这员猛将却是一见如故,倍加信任。
一番推心置腹的动情沟通,李世民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耿直的尉迟敬德从此甘愿为李世民肝脑涂地,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今天的管理者或许应该牢记:刚性的制度使员工被迫服从;而柔性的文化则使人心悦诚服。
以柔克刚是道家辩证智慧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成为其基本的行为方式。一个最经典的例证就是太极拳。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中最核心的法则。与对方交手时,太极拳手讲究跟随对方之劲路,随屈就伸,借力打力。对方虽然刚劲十足,招数变幻无穷,但我方总的原则是以柔化刚,以柔克刚,让对方的力量在我方的柔劲中消遁。
对方进入你的防护圈,会陡地发现有劲没处使,或是劲力突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无形中力穷劲尽。所以真正的太极高手,其内劲往往忽隐忽现,若有若无,见之有形,按之无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刚劲则是有限的,不仅有限,而且还很容易耗损和自伤。所谓“四两拨千斤”,实是避实就虚、以柔克刚智慧在武学上的生动体现。
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控制之道也必然是这种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的体现。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对人际关系激烈尖锐的矛盾,我们的管理者若能用无形的柔性方式接招拆招,则无疑可以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
美国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其办公室面对一位不速之客长达10分钟之久的恣意谩骂,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只是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情注视着这位攻击者。
对方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那位无礼之徒没有遭到抵抗,好比“打出去的拳”全打在棉花上,终于渐渐地平静下来。
最后,他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又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而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在对管理者本人的素质修养上,老子的刚柔辩证智慧也昭示我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时刻做到谦下不争,虚怀若谷,不断地吐故纳新,博采众长。
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广阔的胸襟、无私的情怀、宽宏的肚量、豁达的气度,不但不能主观武断、固执己见、锱铢必较、鼠肚鸡肠,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能直面“异己”,善待“异心”,包容“异类”,聆听“异见”。
管理者要像广纳百川的江海一样甘居下游,集思广益。世界上优秀的管理者,大多不是依靠什么管理天赋,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谦下虚心、广纳兼听、如饥似渴、兼收并蓄。
老子通过江海成为百谷之王的事实启迪我们,管理者既不应忘记自己的“王者使命”,有成为商海领袖的抱负和理想,更不应忘记老子“善处人下”的管理箴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管理者务必避免高高在上的做派、居高临下的训斥、指手画脚的命令、盛气凌人的武断,力戒“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领会道势如水、自然流注、不争而利、无为而治的哲学意蕴,以一种谦下、虚心、平和、包容的“自然”态度孕育“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