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推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苦难,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强烈的共鸣,可以使一个人体验到别人的苦与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
同理心饱含着温度与关怀,是一个人人格健康和成熟的社会化标志。拥有同理心,也就拥有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处事方式和能力。如此,你不仅可以准确知道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还能更深入地把握对方隐含的弦外之音,从而使你与他人的沟通更加顺畅。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逛商场。可孩子总是哭闹不停,让母亲非常恼怒。她觉得这个商场有那么多美丽的商品可看,孩子怎么还是无理取闹呢?被孩子哭烦了,她甚至气愤地蹲下身去,想打孩子一顿。然而就在这时,她忽然震惊地发现,孩子哭闹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为当她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景象。在孩子眼里,商场并非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视线所及的是摩肩接踵、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和臀部……
与人相处时,我们应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立场、观点,明白别人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原因。否则,可能产生偏激、绝对错误的看法,在指责别人、抱怨别人中恶化人际关系。
小张的妻子刚失业了,他心情非常低落。走进办公室时,恰好看到同事吴飞挨个邀请同事参加他下个月的婚礼。大家都很高兴地答应了,并送上了祝福,可轮到小张时,他却冷冰冰地说:“不去!”大家都觉得小张不通情理,吴飞则理解地说:“没事,他可能心情不好吧!”小张觉得吴飞非常大度,很能理解自己,所以很羞愧,就讲明了原因。吴飞安慰了他一阵子,并告诉他自己有个朋友刚开了公司,可以让小张的妻子去应聘。
同理心可以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误会,避免众多个人心理上的不良投射和误读,既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不会拿自己的问题去困扰别人。正如上例,如果吴飞在处理小张的拒绝时不懂得运用同理心,而是以为他看不起自己,从而和他吵起来,那事情就糟糕了。同理心让吴飞赢得了小张的感激和尊重,也化解了一场尴尬和可能出现的冲突。若我们能坚持以同理心待人,就会发现一个充满更多爱与色彩的世界。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位小男孩,小小年纪就被查出患了癌症。不得已,他只好暂别课堂,住院治疗。
一连串的检查与治疗,让小男孩苦不堪言。由于不断地使用化学制剂治疗,他身上的癌细胞得到了控制,但强烈的副作用导致小男孩的头发大量掉落,以致秃顶。
出院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小男孩除了欣喜之外,更觉得担忧——自己成了秃头了,别的同学会不会嘲笑自己?他觉得很自卑,也怕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吓坏同学们。
回校那天,他坐在轮椅上,由母亲推着,忐忑不安地来到教室。然而看到教室内的一张张笑脸,他和母亲都愣住了,惊喜得发不出声音来。
他们看到了什么?只见全班同学全都理了光头,连老师也不例外。他们一起站起,鼓掌欢迎小男孩再次回来。
小男孩大叫一声,一把扯去假发,冲进了同学们当中。
同理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思维等与对方建立联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建立沟通、增进理解。同理心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也是一种无声的关爱。当别人陷入困境时,我们应用同理心送去一份同情和爱护,从而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