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真情创造《云南映象》

杨丽萍真情创造《云南映象》

杨丽萍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出生在大理的一个白族人家,父亲杨印宝,母亲杨仙果,均为白族。但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3个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杨丽萍的肩上。

杨丽萍从小酷爱舞蹈,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完全凭借着天赋,1971年,她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那时在她的心中就开始产生一些念头,把家乡的文化传播开去。后来,由她担任总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正是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的作品。

2002年,杨丽萍开始创作《云南映象》,为试水商演做准备。投资方原本想要一台取悦游客的晚会,而她却从田间地头招来一批农民上台表演,自感看不到商业前景的投资方临时撤资。她便开始拿出自己的积蓄,卖掉了在大理的房子,并开始走穴、拍广告赚钱。

这一切让外界的人对杨丽萍产生了怜惜之情。可是她却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什么事情而扭曲自己,出现了问题就去解决啊,而且那些事根本就不算什么波折。我们这些人的精神都是纯粹透明的,我不会隐藏什么,也不会太做作什么。”

为编排《云南映象》,杨丽萍曾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云南采风。她毫不掩饰地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艺术品位的人,并且敢于创新”。

杨丽萍坚持要把民间歌舞原汁原味地搬到舞台上,从服装、道具,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是“原生态”。她不希望《云南映象》变成程式化的东西。

杨丽萍要表达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原生的生活,是未经雕琢的、不被粉饰的民族风情。对于她的这种艺术主张,很多人并不认同,即使在艺术团内部也有过分歧。

杨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曾有人怀疑我不会编舞,怎么总让演员跳来看。甚至演员也推选代表来跟我谈,‘杨老师,你可不可以备备课,把舞蹈编好了再来教我们跳……’我只好说,这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舞蹈。还有服装,有人说,‘沉闷,太黑暗了。’我就觉得很明亮,我就坚持。”

事实上,这些来自民间的年轻人不知道,杨丽萍是把他们当老师来看待的,她希望能够从这些族人身上找到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

2003年8月4日,《云南映象》在昆明会堂举行了正式演出前的首次彩排。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真正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艺术!”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马上指示,要将《云南映象》当作当年省内重点艺术工程来抓,要按市场规律运作,政府给予扶持帮助。就是在观看这次彩排之后,他为《云南映象》提出了“立足云南,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发展思路。

这以后,曾经历经困难的《云南映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昆明,《云南映象》的票房收入超过千万;在浙江的温州、杭州、宁波,9场演出场场爆满;在上海,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最高奖项;在北京,还未上映,杨丽萍和她的歌舞团已经成为媒介的重要目标,《云南映象》更是一票难求。

《云南映象》已经成为了云南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在结束北京的演出之后,《云南映象》将赴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展开巡演,让更多的国内观众领略云南各民族如诗般的风情。

在国内市场掌声不断的同时,《云南映象》从未忘记过自己走向世界的梦想。《云南映象》将以《寻找香格里拉》的名字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举行160余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