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积累信用,既允诺便达成
古时候,有个国王接到一个犯人的请愿书。这个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记家乡的母亲,想要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希望国王宽宏大量,能够给他这个机会。他向国王发誓,行刑当天一定赶回来受死。这封请愿书最后由一位大臣转交。
“你为什么要把这封信转给我?”国王问大臣。
“我认为一个孝顺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您的恩准。”大臣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代替他进到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亲。”国王说,“难道你愿意为这个孝顺的人进牢房吗?”
“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愿意代替他,我愿意这样做。”大臣说,“我相信孝子会讲信用。”
“如果他没有按期赶回来,那走上断头台的人就会是你。”国王警告,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认为这个大臣疯了。那个被放回家乡的犯人一直没有消息,转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大臣却没有表现出后悔的神色,无所畏惧地走上绞刑台。
这时,犯人从远处飞奔而来,对国王说:“对不起陛下,我回来时,路上发生地震,我好不容易才赶到这里。幸好还来得及,请释放那位好心的大臣,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上绞刑台了!”国王听了感叹:“你不但孝顺,还是个有信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继续活着,我决定让你当我的秘书官。至于我那位好心的大臣,这样的气度,应该出任宰相一职!”
很多时候,人格不仅是内在的修养,还需要一个外在标度,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守信最被看重。就像故事中的犯人与大臣,大臣相信他人的信用,也要维持自己的信用;犯人为了一句承诺同样历尽艰苦。国王对两个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有信用的人的评价:他们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论何时都值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当时有人夸奖他“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做纽带,人际关系只剩下欺骗与相互利用,就再也没有感情可言了,所以,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度,一旦被贴上“不讲信誉”的标签,他人就再也无法对他信任。
“信”是“义”的重要部分,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信用。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信用没有大小,最小的事,如约好了时间却迟到,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即使是这样的失信,也需要检讨和道歉。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自己守信的性格。凡事在于点滴积累,注重日常小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懂得守信的人。
老贾是某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是业务高手。厂长经常对人称赞:“我们厂的老贾一点也不‘假’,有了他,我从不担心厂里的事!”
去年,工厂遇到了麻烦,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劲打击,销售量出现下滑趋势,偏巧这个时候厂长生了重病。厂长对老贾说:“老贾,我知道厂子现在效益不好,我把它暂时交给你,你帮我看着,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老贾郑重答应了卧床的厂长。
厂里的效益连连下降,不少人跳槽,也有人劝老贾:“别在这个厂子耽误时间了,这个厂子的产品早就没有市场了,偏偏没有生产新产品的机器,而且连资金都没有,这个厂子早晚会倒闭。你年纪这么大,应该趁还有精力,赶快跳槽,再过几年你也不值钱了。”
老贾不为所动,他说:“既然我答应了厂长,就算倒闭,我也要撑着。”很多工人被老贾感动。半年后,厂长身体康复,重新整顿了工厂,贷款买了新设备,终于使厂子起死回生。厂长说:“这家厂子还能存在,最大的功臣不是我,是老贾,老贾不假!”
信用是无价的财富,信用就是“不假”。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厂商、商店还是饭店,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重视自己的信誉,不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力图使影响变得最小。因为一个品牌得到信誉靠的是日积月累,但一个微小的疏忽换来顾客的质疑,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岌岌可危了。
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你可以张扬个性,但不能失去信用这个底座,否则就是无耻小人。信用代表真实,失信代表虚假。人与人的关系不只靠感情来决定,有时也靠信用来决定。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贾,他能够得到旁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能够放弃一己之私,完成别人的托付。因为有信用,他的名字就是一道牌子。
诚信是一张通行证,不仅可以伴随你闯过事业的门槛,还能对你的人生大有助益。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处处都让人信赖,因为别人放心他的人格,也就能够安心地与他共事、与他交往、对他倾诉肺腑之言,成为莫逆之交。
信用也与一个人的心性有关,因为它能够让你通向别人的心灵深处,让你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自然也就看得透。有信用的人不会为他人的行为更改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定性。信用与定性相辅相成,故修禅者讲求信义,心正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