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理,坚守原则

坚持真理,坚守原则

《论语》中,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其中,一位是纣王的兄长微子,后来他离开了朝廷;一位是纣王的叔父箕子,最后他变成了纣王的奴隶;还有一位是纣王的叔父比干,他以死劝谏纣王却被其杀害。

这三个人凭什么被孔子说是“仁德之人”呢?

“微子去之”,是指微子离开朝廷,为什么要离开?因为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残害百姓而不守天道,并且不听劝谏。微子是纣王的兄长,是家中的长子,他看到国家灭亡已是必然,为了宗庙不被毁,他无可奈何地带着祖先灵位,离开了朝廷,投奔到周去了。这是微子对历代祖先的“仁德之心”。

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朝廷上担任“三公”的重要职务,他多次劝谏纣王但毫无作用。因为他忧虑国家存亡,所以他既不能离开也不能轻易赴死,于是变成了纣王的奴隶。这是箕子对国家政治的“仁德之心”。

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了国家、百姓而以死劝谏纣王,却被纣王残忍地杀害。这是比干对百姓的“仁德之心”。

这三个人的行为,或为保宗庙,或为保国家,或为保民众,虽然他们的所行所为不同,却都可以称得上是“仁德之人”。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坚持正义、坚持原则上。因此,他们能够流芳千古,被孔子以“仁”赞誉之。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坚守原则的“仁德之人”。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于是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他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须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用其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

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弟弟是皇帝,为人骄横,不但她自己蛮横无理、恣意妄为,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与庶民同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想将其绳之以法,但他不能进入公主府中去搜查,无奈之下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了湖阳公主的马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自己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她吓到,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顾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捉住,当场就把他处决了。湖阳公主大怒,认为董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她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他立刻召董宣进宫,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吩咐内侍责打董宣,想替姐姐出气。

董宣镇静地说:“先别打我,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赴死。”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任由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好天下吗?”说罢,他用头向柱子撞去。

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了。

光武帝心知董宣说得有理,也自觉不该责打他。但是他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还是要董宣给公主磕头赔礼。内侍把他的头使劲往下摁,可是董宣的双手拼力撑住地,他直挺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

那名内侍知道光武帝其实并不想治董宣的罪,可又得给皇帝找个“台阶”下,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光武帝这么轻易就放了董宣,心里很不满,对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人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咱们家来搜查。你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

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才不能再像当平民的时候那么做事了。”

结果,光武帝不但没治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董宣敢于坚持这一点,可见其人格的高尚,而像光武帝一样能够容忍“硬脖子”下属的领袖也是比较英明、有远见的人。如果人都能坚持原则,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社会也会清明许多。

生活中,坚守原则、弘扬正气,是共建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