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强大

钝感力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强大

人是敏感一点好还是迟钝一点好?是没有绝对答案的。通常人们认为,敏感的人聪明,迟钝的人愚笨一些。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敏感的人对挫折、拒绝、伤害的感受也更加强烈,因此平添了许多烦恼。于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发明了“钝感力”一词,意思是说,人要适当有点钝感,对日常生活不必反应过于强烈,这有利于保护自己。而一个有钝感力的孩子也是非常可爱的。

在看《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时,沙溢的儿子小鱼儿有一面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这个小孩在摔跤后几乎不哭。因为刚刚两岁多,走路还不太稳,所以他一天摔了好几次,但没有一次见他哭的。而且每次都迅速爬起来。其中有一次是跨过一个对他来说较高的门槛,他尝试了很多次才跨过去,跨过去的同时也摔倒了,但他一点都没有在意自己摔倒了这件事,而是迅速爬起来,嘴里说道:“终于进来了!”

虽然小鱼儿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和被哥哥“欺负”时也比较爱哭,但我发现,只要妈妈和哥哥稍微一哄,或者稍微转移下他的注意力,他就立刻不哭了。网友把小鱼儿摔跤的视频剪辑在一起,开心地欣赏。但网友们并不是取笑小鱼儿爱摔跤,而是觉得这个小孩摔跤后从来不哭,真是太可爱了。

我想,应该是网友们和我一样都发现了这个小孩身上有“钝感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这叫钝感力。两岁多的年龄,频繁摔跤,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换作其他小孩,多半会哇哇大哭,然后趴在地上,别人不扶他,他就不起来。但小鱼儿没有。这说明这个小孩对挫折不敏感,他不会因摔跤这点挫折就产生负面情绪,也不会因其他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时沉溺在其中无法自拔,而是能很快摆脱。所以小鱼儿大多时候都很开心,而且给其他人带来很多欢乐。这说明,人其实是喜欢有些钝感力的小孩的,而对过于敏感的人,人其实是不太喜欢的,如林黛玉。

其实,人的任何一种感受能力过强都不太好,如自尊心、自信心过强,就会让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敏感和钝感也需要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这样人才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拥有更加平和的心态。

所以说,如果敏感是一种聪明的话,钝感则不失为一种强大。可惜很久以来,人们并没有重视过钝感,对钝感多有误解,认为钝感的人迟钝、木讷、情商低。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钝感,真正的钝感是对负面言语和负面事件有免疫力。如受到批评、嘲笑、讽刺等,遇到挫折、失败、打击等,钝感的小孩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他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情绪和行为几乎不会受到影响。所以,钝感的孩子不但不是情商低,反而是情商高,他们拥有一种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人又不易察觉的高情商。

钝感真的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快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从小我也是个小林黛玉,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我产生很多内心戏,如果是有意识的指责和批评则会让我瞬间崩溃,我几乎承受不了别人的负面评价。如果是遇到考试失败等重大挫折就更无法承受了,父母还没批评,自己就展开很严重的自我批评了。这不但让我很容易受到伤害,也让和我相处的人很累,因为他们说话要小心翼翼,怕一句不小心就得罪了我。因为过于敏感,我拥有了一颗“玻璃心”,这让我很烦恼。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试着改变这一点。别人说什么,说得对就接受,说得不对就让它过去,既不解释也不反驳。失败就失败,不会放在心里反复品味,而是尽快去做其他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渐渐地,我感觉自己变得豁达了,平和了,快乐了,对很多负面事件的反应都“迟钝”了,负面情绪也少了很多。

这就是钝感给我带来的变化,钝感让我变得内心强大。曾经我也不屑于钝感,认为钝感的人智商低、情商低、活得麻木,而现在却觉得他们并非麻木,而是对有些事不再在乎,更能包容和放下了。缺乏钝感力的人活得像一堵墙,对方的力量打过来,自己硬生生地接着,然后再弹回去,结果不但弄得自己很疼,对方也很疼。而拥有钝感力的人活得像一团棉花,别人的力量打过来,自己瞬间把它化为无形,结果不但自己不疼,对方也不疼。这就是钝感力的最大魅力。

如果说“低头”是柔,温柔地表达感受是柔,那么钝感力就是一种极致的柔。拥有钝感力,就拥有了一种抵御伤害的无形力量,任何外界的攻击都拿自己无可奈何。所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钝感力的人,就是教会了他一招化解伤害的“化骨绵掌”。

1.理解和保护孩子钝感的一面

曾经有一个作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她的老公是一个有点“迟钝”的人,为此他对老公有些不满,觉得老公不但反应慢,而且在该有反应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反应。例如,快失业了也不着急,别人占了他便宜也不生气。他觉得老公这样的性格是要吃亏的。但她后来发现,老公这样的性格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反倒比她活得快乐。于是她不再纠正老公的迟钝,而是任由他这么“没心没肺”地活下去。相信生活中也有这样不被父母欣赏的“迟钝”的孩子,因为人的性格都是“双刃剑”,对挫折、批评不敏感的孩子,可能对其他事情也不敏感,这个时候,父母就觉得这样的孩子太迟钝了,不聪明,是要影响他以后的生活的,于是会忍不住想要纠正他,那么你可能就破坏了孩子的钝感力。所以,要像那位作家一样,学会理解、欣赏和保护孩子钝感的一面,只要不过分,不影响他生活的大局,何不让孩子保留这层内心的保护膜呢?

2.引导孩子不要那么敏感

假如你的孩子像童年的我一样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那么不妨早一点引导他不要那么敏感。这个首先要纠正认知,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用成败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要建立起内在评价机制。其次,要引导孩子变得外向起来,多关注外部世界,不要过多地沉浸在自我的情绪中。例如,带孩子到大草原上、沙漠中奔跑,让孩子体验稍微“粗粝”一点的活法,而不是活得过于细腻。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关于钝感的文艺作品,给他传达一些关于钝感力的理念,或者让他感受一下有钝感力的人是什么样的,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一个有钝感力的人。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拥有钝感力,变得内心强大。

敏感的人固然敏锐、聪明,但也尖锐、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也容易伤到别人。所以,不妨迟钝一点,如果这有助于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反应慢一拍、感受能力弱一点又如何。这表面看起来“弱弱的”,实际上却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