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提前准备——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提前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家庭中,可能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似乎总是有做事慌里慌张的毛病,明明说好第二天全家郊游,但是到了目的地却发现不是少带这个就是忘了那个;上学到了学校后总是忘带课本;学习上毫无计划性,学习效率也不高……其实,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完全是缺乏计划性的表现,如果我们父母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做事不认真专注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更别说孩子能认真学习了。

为此,在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告诉孩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制订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才能减少失误、保证效率。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林女士的女儿圆圆7岁了,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要来家里做一次家访,林女士想让女儿来接待老师,因为在这之前,她也一直有意训练孩子接待客人的能力,而且这次来的客人是老师,如果女儿能谈吐大方、彬彬有礼地与老师交谈,对于提升女儿的自信是十分有帮助的。

不过,林女士担心一点,女儿毕竟还小,如果不给予指导的话,可能还是会手忙脚乱,所以,老师来的头一天,她就告诉女儿,老师要来家里做家访,希望她来做这次接待的主人,这样是为了让女儿有个心理准备。其次,她告诉女儿,老师来了之后,要热情打招呼和迎接,将老师引进客厅人,然后问询老师的口味,要为老师准备茶点。最后,明确老师家访的目的,与老师大方交流,而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接待,但主要接待任务还是交给她。

圆圆果然没有让林女士失望,老师第二天做完家访告诉她,圆圆是个很懂事乖巧的孩子,而且,才只有7岁,就能如此待人接物,确实很难得。听到老师这样的赞美,圆圆更开心了。

这里,林女士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可谓是用了心的,让孩子做接待客人的小主人,并告诉孩子做足准备工作,不但给予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也避免孩子因经验不足而受挫,是对孩子接待客人的最好历练。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做事有计划性呢?

1.让孩子养成凡事做计划的习惯

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多小的事情,都要让孩子有做计划的意识,这道工序不是简单的程序,不仅是锻炼孩子做事严谨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孩子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处理能力的机会,是让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2.凡事问问孩子怎么计划的

父母帮助孩子做计划,不是将自己的所有想法都体现在本属于孩子的计划中,而要问问孩子,这件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计划的。在父母的鼓励和示意下,孩子说出自己的计划,这时父母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孩子完善计划,给孩子分析什么问题可能遗漏了,什么问题可能没必要。在这期间,从始至终以建议的口吻,让孩子有“自己是计划书的主人”之感。

3.与孩子一起制订计划表

父母可以设计一份工作计划表,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有了父母的参与,不但能提升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更能帮他们减少失败的可能。

4.让孩子处理与年龄相符的问题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揽,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处理问题。当意识到这件事情不需要父母代劳,孩子也能处理好时,父母就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也许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好、做错了,但这无疑是一次尝试、一次前进,孩子会在第一步中获得处理事情的经验教训。

5.指导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孩子成绩的行动路线,是帮助孩子成功的有力助手。没有学习计划,学习便失去了主动性,容易造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以至生活松散,学习没有规律,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而总是被其他同学远远地甩在后面。因此,家长要切实指导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制订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促进学习进步的金钥匙。帮助孩子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养成守时、有序、高效的好习惯,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人生成功的角度讲,统筹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而这种素质只能在从小就习惯制订具体的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