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思路的陷阱

避开思路的陷阱

那是在多年前,爱因斯坦在作演讲时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很旧的烟筒,当他们从烟筒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你们猜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脸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去洗澡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筒里爬出来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错的。两个人同时从很旧的烟筒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

当一个人的思路受到牵绊时往往就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寻到一切事理的根源“逻辑”,要想找到逻辑,就要跳出“习惯上的桎梏”避开“思路上的陷阱”。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是说有位教授向学生出了这么一道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先用左手捏着两只手指做出钉子的形状。然后右手做出锤子的形状。售货员以为他要买锤子,便递过一把锤子。

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自己左手的两只手指,售货员终于醒悟过来,递上钉子,聋哑人高高兴兴地买到了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时候,又来了一应盲人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

教授说到这里,停顿一下,提出下面这个问题:“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盲人是如何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的呢?”

听过教授刚才的叙述,有个学生立即举手回答:“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手指头模仿剪刀剪东西就可以了。”

对于这应学生的回答,全班都表示同意。这时,只听教授微笑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因为盲人并非聋哑人,自己能说话。而如果用手指模仿剪刀剪东西,自己反倒看不见。因此,请大家记住,一个人一旦陷入思维的误区,钻进牛角尖,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看来每个人做事之前,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番了,如果不那样,就会让自己既定的习惯束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