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
人们常求“静”,尤其修行人更是要求“静”。但什么是静呢?人们不是以喜怒不发为静,就是以肢体不动为静,要不就是以气血不动为静。然而这并非圣哲对静的定义,圣哲对“动静”的定义是“顺性曰静,逆性曰动!”性当静则静,性当动则动,皆谓之“静”。反之若性当动而却强静之,性当静而却强动之,皆谓之“动”。因此静态不一定就是静,动态也不一定就是动。
举个例子说明吧,平时的河水缓缓地流是静,而大雨时自然变成激流,这是水性使然,此时的激昂是合乎水性的,因此此时的奔流与激昂都是“静”的。反之,若是下了场大雨,整条河面却静得像是果冻一样一片死寂,这已逆了水应该自在奔流的性,此时的一片死寂反而称为“动”而不是“静”了。
再例如一台正常的电风扇,插了电应该要动,这就是电风扇的性,这时动起来是很正常的,所以此时虽动也称为“静”;若是你买了一台新的电风扇,插了电却一动也不动,这明明是坏了它的性了,此时虽看来是静的,但因其性已失,故此时虽静也称为“动”了。
经典中所说的静是依据我们的本性。好比人身气血运行的规律,应该是静态还是动态呢?那是不一定的,它有时静,有时动,它有自然的规则存在的。此时的本性当静就静,此时的本性当动就动,这种情况都叫静。
好比静坐时气血平稳,就当安于那个平稳;气血动荡,就当安于那个动荡。能安顺于每个当下,这都叫“静”。但若明明此时气血自然动荡起来,你却不断地深呼吸想要把它压平,就算最后真的让你给压平了,但这种违逆气血的作为却叫“动”,而不叫“静”。
同样的,人心在什么状态下才是静的呢?这也是指心处于该有的自然规律而言的。“心”可以思考、可以计划、可以谋略、可以感觉,这都属于“心”的自然功能之一。因此如果心顺着它应有的功能来运作、来思考、来感觉,那是动还是静——是“静”的!若是心本有这些功能,而你却想尽任何办法要叫它都停下来,那是静还是动——是“动”了!或是心中的能量流动本来没有好坏的意义,而你却在心中能量起伏时,攀附贪嗔好恶的意义,那是动还是静呢——那就叫“仁者心动”了!
总之,最高的修为要是一切依乎本性,不要一点人为造作,才能得到本性的最圆满显现。因此道家提倡“无为”,而儒家提倡“率性”,这都是“静”的最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