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从古至今都是宝典
在职场上工作,虽然话语权人人都有,如何把握你的话语权才是关键所在。很多时候,话不在说得多少,主要在于分寸的把握。如果别人怎么说,你都只是随声附和或者保持沉默,那就会成为办公室中的“隐形人”。如果你凡事坚持己见,据理力争,那么这些过激的争论也会给自己的工作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正所谓“言多必失”,只有学会合理运用“话语权”,才可以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与冲突,又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要事事都说知晓
俗语有云:“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在职场中打拼,越往上走,语言能力就显得越重要。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所谓的“性格”,通常分为内向与外向两种。很多舆论导向认为,外向性格健康,内向性格不适应于当今的社会,需要进行改进。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一些最需要交际能力的销售领域,成功者中却往往以那些沉稳的人士居多。
在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中,诸葛亮有一句非常幽默的口头禅:“略懂,略懂!”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精通音律还会排兵布阵,对自己的主公刘备也是忠心耿耿……我想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也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也常常有人自诩为“赛诸葛”。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告诉你他也知道,仿佛世间就没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然而,常言道“言多必失”,当他发表的观点越多,所显露出来的无知也就越多。久而久之,不管嘴上是否有毛,都会被打上“办事不牢”的印记,别人再也不敢把重任托付于他。
莉莉养了一只波音达猎犬,狗的外形酷似斑点狗,但背部却多了几个大斑块。每当她在小区遛狗,常常被人误以为是杂交了的斑点狗。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没有贸然确定,而是问莉莉:“这狗有点儿像斑点,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种?”一次,一个朋友见到莉莉的狗,当时并没有说些什么。几天之后,再见面时他问莉莉,狗的品种是不是“波音达”。原来,这位朋友为了确定狗的品种,竟专门上网查找了资料。对于这类谨言慎行不贸然评论的人,基本上都会有些城府。他们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从来不会信口开河,通常这类人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当然,如果碰到那些“赛诸葛”,情况就不一定了。一次,莉莉在遛狗时碰到一位老先生。这位先生问莉莉:“你这斑点是‘串’吧,不知道是同什么狗杂交的?”莉莉告诉对方狗的品种并不是斑点,对方却很不以为然,并且声称自己退休前在派出所工作,什么样的狗没见过,并非常肯定地表示莉莉的狗叫杂交斑点。
通常这类滔滔不绝,自以为是的人更容易让对方了解自己,不过由于他们的看法常常不经大脑审核就随意表达,因此难免会泥沙俱下。而那些谨言慎行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论大都比较小心,不会让他人担心其过于浮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谨言慎行并不是说不去与他人沟通,起码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因为过于寡言,同样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因此,若想在职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话语权”,话不在于多说,关键是在于分寸的把握,千万不要给人留以“赛诸葛”的印象,那只会显得自己的无知与狂妄。
话到舌前先绕三圈
李强是一位人民教师,参加工作实习那年年仅23岁。当时比较年轻,自恃写得一手好文章,学校中每次考试测验总是名列前茅,所以有些自以为是,总是不将实习单位领导的批评与同事们的善意提醒放在心上。
那一年,学校组织各老师讲授公开课,李强被学校领导安排在第一个讲课。可谁知,那节课结束后,在评课时,李强却遭到了校长与老教师们的轮番轰炸。情急之中,他不顾一切地奋力“反攻”。当校长告诉李强,他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重与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李强却回敬校长,合作探究那是要看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本就用不到探究。当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李强讲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答案定得太过宽泛。李强却争辩道,这样是为了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评课结束后,校长满脸愤怒地离开教室,在场的其他教师也都气得够呛。只有李强,像个战胜的将士一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高兴地哼着小曲。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强的耳边再没有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即使有时他上班迟到了,领导也不再批评他,同事们每次见到他时也总是打个招呼便敬而远之。遭受到大家排挤冷落的李强,直到这时才真正清醒,原来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实习结束后,李强并没取得留校的资格,只得再次投入到求职的行列。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李强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说话做事都应顾及他人的感受。在你说话之前,应该先让话在舌前绕上三圈再开口。千万不要为一时的痛快,争个输赢,不分地点场合、不讲方式策略地脱口而出。这样不仅会伤害别人,最后还会伤害到自己。
发言也需掌握时机
小秋在行政处工作,以前每到开会的时候,她都很少主动发言。她觉得人微言轻,很多事情说了也等于白说,倒不如沉默是金。后来,小秋发现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病。首先,如果你越不发言,那么当众讲话就会越紧张,从而失去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其次,自己的想法不能及时表达出来,转而在背后议论,那么不但当事人不知道,还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最后,只有适时把握住话语权,才能在领导面前是表现出自己的才干。
有一次,单位让小秋负责宣传工作。由于这块工作没有硬性指标,大家平时也不怎么注意提供信息。小秋的工作一下子成了无水之源,不好开展下去。借着一次开会的机会,当领导指出,单位应当在宣传上下工夫。小秋觉得这是个机会,马上进行发言,并且指出缺少哪些方面的稿件,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支持。由于这些反馈,领导对小秋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她的工作进度很快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小秋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话语权”的运用方面,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了语言的内容与语气。
有一位部门中的男同事竞争中层干部。由于他有留学博士的背景,又有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是个难得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干部苗子,大家也都非常看好他。当他简述完工作构想之后,评委提问道:“你以前一直从事科研工作,为什么会想来做管理工作?”结果,这位博士却语出惊人,他居然回答:“我本来是不想来的,只是因为你们的管理水平实在是太差了,我无法忍受。”对于这样的答案,大家非常愕然。结果可想而知,这位重点苗子,连一审都没过,就被刷了下来。
所以,话语权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选择时机的把握。有一次,单位讨论关于青年学者的奖励政策,玲玲提出希望能够在住房、安家费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建议得到了年轻同事的拥护,但是领导的脸色却非常难看,毕竟这事关公司的利益。一旦开了口子,公司每年单这一项的支出就要十几万元。如果想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公司每年的投入可能呈现几何状态的上升,这就给公司本身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在此建议,如果是关系到金钱的话题,最好不要在公开场合发表个人意见,不然对于领导或者个人而言,都会比较尴尬。这类情况,最好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上级领导私下进行协商。
另外,话语权的把握,切记不要以此泄愤。以前有个同事很爱发言,但发言的内容大多以牢骚为主。每次开会都向领导提意见,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差。去年,他所在的部门没有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暗示他请走人。
其实,对于这类没有意义的发言,最好还是先三思。当你的观点与上司意见相左时,应该私下进行沟通,没必要当众去进行理论,更不可背后妄加议论。维护上级的面子是职场中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人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动物,领导者也害怕养老鼠咬布袋的情况发生。所以,领导与员工之间首先看重的是忠诚,其次才是个人的能力水平。
近水楼台应先插嘴
小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员工,一度在业绩上吃了不少的亏。由于他们部门实行经理分派任务制,按常理依次轮流指派算公平。可是时间一长,上级领导记不清相应的顺序。而且,公司内部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也总有个亲疏远近。于是,顺序什么的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通常,在经理的左右位置的同事,大多是一些与他平时比较谈得来的人。所以,常常是一有任务,尤其是那些活轻松却容易出成绩的任务,这些人都会自告奋勇地去报名认领。因为他们的左右夹击,旁人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机会。
然而,在经理的两位左膀右臂被调走后,小华在办公室的地位出现了转机。原来,办公室来了两个新人,领导让小华搬到她旁边去坐,而她原先的“偏远地带”则留给了新人去蹲点(这是办公室内论资排辈的一种潜规则)。结果,小华在不经意间竟也变成了“守门员”,尽占了“地利”之便,将那些容易出成绩的“美差”都拦截了下来。并且,在这个位置上还了解到一些以前不曾知道的“内幕消息”。
首先,小华可以常常听到经理打电话的内容,知道了经理想找人到国外代购两瓶昂贵的柔肤露,知道了她正在帮父亲战友的女儿找工作等一些关于经理的私人信息。身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为上级领导分忧是必须的。这时,小华充分利用了手中的资源,及时帮上级领导排忧解难。
其次,她还知道了不少公司内部的最新消息与工作动态。比如经理正在和总监策划一项大型路演,小华就经常趁经理挂掉总监的电话时,斗胆插上几句话。因为不是什么一本正经地汇报,即使粗糙、凌乱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进一步拉近与领导之间的距离,多熟悉领导,也让领导多了解自己。
最后,小华还经常与领导聊天。两人一起谈谈市面上最新的化妆品,讨论一下哪里的小学教学质量好,或者互相通报一下商场最新的特卖信息等。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是为枯燥的工作增添一点儿调剂之外,更可以拉近两人相互之间的距离。即使有时候小华说错了话,经理对她这个“聊友”也比较宽容。
小华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有机会与上级领导亲近,应该合理把握机会。小华利用“地利”的优势,驻扎在领导的身边,通过日常领导间的谈话,掌握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妥善加以利用。由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领导的“心腹”,这与她的“话语权”运用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在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机会,千万要把握好,这会为你的职场道路平添良好的助力。
“带头大哥”的讲话诀窍
无论在哪个公司中,可能都会存在一个类“万宝全书”式的人物,员工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带头大哥”。通常而言,这类人群在公司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在群众中也是颇得人缘,有着自己的一批拥簇者。有时,甚至连一些领导也愿意倾听他们的见解,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小伟的公司中就有着这么一位赵科长,年纪不到40岁,专业才华也比较一般,职位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科长。但是,这位科长兴趣比较广泛,平时也十分关心时事新闻、投资动态,有时乃至一些传闻轶事,他都非常清楚。另外,除了本职专业以外,还拿到了保险代理人展业证、高级导游证等一大堆证书。经常出现各种公开的知识竞赛,揽获了不少奖项。
每当闲聊发生争执的时候,员工也总是请他做裁判,并以他下的判断为主。打赌的时候,同事们就把他当作是“活字典”。如究竟是“耐性”还是“耐心”?为什么气象预报中的“寒潮”是对的,而“寒流”却是错的?他也常常会引经据典判断正误。另外,公司里但凡组织职工活动,也必定会先向他咨询,请他帮忙出主意、选景点。有时,甚至由他出面代表单位和旅行社进行谈判。
有一次,领导在讲话时,不小心将“造诣”中的“诣(yi)”读成了“指(zhi)”。谈话结束后,赵科长对这个错误向领导进行了私下里的提醒。后来,只要是赵科长在场,这位领导说话都非常小心翼翼,有时讲到一半还不时地问问他自己有没有说错。
起先,面对这些情况,小伟觉得非常奇怪,不明白为什么上司能够容忍这样一个在群众中受欢迎、又经常让自己难堪的下属。后来赵科长慢慢道出了其中的奥妙。虽然,看起来赵科长的话语权很大,但事实上他却十分注意话语间分寸的掌握。首先,他决不挑战上级领导的决策权,不会威胁到上级的职位。再有,平时私下里,他总是为上级出谋划策,担当好参谋的职责。那些所谓的公开性找茬也仅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更多时候还是帮助领导摆平矛盾。这就他所谓的“找小错、帮大忙”的处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