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年龄歧视是活生生的现实

年龄歧视是活生生的现实

年龄歧视又被人称为“老年歧视”,原指一种以年龄划界的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可是,最近职场上一场关于35岁的就业歧视正悄然兴起并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35岁以上的应聘者免谈”——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招聘启事上的一项限制。它无疑给许多应聘者增加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门槛。随手翻阅河南的一家报纸,在“求职天地”的专栏上,仅仅26条的招聘广告中,有“35岁以下”年龄限制的工作就出现了6个。这6个广告所招聘的岗位分别是推销业务员、建筑施工员、外贸跟单员、会计、出纳、司机等职务。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中显示:当前,国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的就业歧视情况非常严重。面对这张年龄红牌,很多求职者只能望洋兴叹,他们不禁自问:“难道过了35岁就应该退休了吗?”

对此,各方人士所持意见不一。

招聘方表示:“35岁以上的求职者,无论是在体力、精力、创新精神与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个人都已经过了35岁,还跑到人才市场去求职,他好意思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人才。

青年作家成烨认为,在国家实行“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今天,一些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年轻化”进行曲解,把“35岁以下”作为招工的硬件条件。还有一些个别单位将年龄超过40岁的人员安排所谓的“下岗”,弄得人心动荡,极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今天,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人才过多,而是人才奇缺。“35岁现象”在无形中打击、排斥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

企业干部杜鹏表示,以前曾听过一个顺口溜,主要说二十岁男人是一件半成品,三十岁男人是一件成品,四十岁男人全部都是精品。虽然只是一句戏言,但细想之下却不无道理。现在各个行业中的主要领军人物,大多是在30~45岁这个阶段这上,这就充分说明问题,设置年龄限制的门槛是没有任何依据可言的,也经不起推敲。它说明我们一些招聘单位在人才的录用上确实走入了一个误区。

今年42岁的滕振国曾经是一名农民工,在家自学数余年,终于在38岁时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并因此轰动了整个河南省乃至全国上下。然而,他的后续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硕士毕业以后,滕振国的生活、工作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去学校应聘教师,未果;去企业应聘职员,未果;厚着脸皮,去请汝州市市委书记李全胜帮忙,结果还是不行。对于滕振国来说,知识并没有改变他艰难的命运,万般无奈之下,他再次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了管理员。那仅有的微薄工资,使他无法大胆地去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每天回到家中,在那里扫地多年的妻子依旧在不停地数落他的没用。这一切究竟该归罪于人生经营的失败还是学历的尴尬,又或者是职场就业的歧视?

在欧美中一些国家,中年人是非常宝贵的中流砥柱。因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以年龄为前提的,然而中国却太过注重年龄,使它成为人生的最大分水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联合腾讯网展开过一项数据调查,共有4500人参与此次调查活动。其数据结果显示,“年龄”已成为影响求职者进行择业的第二大因素,仅列在“工作经验”之后。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只规定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并没有对“禁止年龄就业歧视”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因为年龄的缘故使得就业遭到歧视,使劳动者的应有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可以说比比皆是。人们不禁发出疑问:35岁,究竟何时才能不再成为人生的一道难以跨过的鸿沟!

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一方面,要争取自己在35岁以前达到一个职业技能和经验,职位等方面都比较平衡的位置。同时,也要多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保证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这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