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可以汇聚成功

点滴可以汇聚成功

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以编簸箕为生的普通工匠郑成仙,一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全都靠他编簸箕挣钱养活,生活极为艰难。郑成仙用荆条编簸箕的手艺,是从小跟父亲学会的,长大以后越编越熟练,越编越好越结实。

因为使用起来又顺手又结实,不但邻村的人爱,甚至远乡的人家,都乐意买他的簸箕。日久天长,郑成仙编的簸箕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产品了。

那是有一天,郑成仙起了个大早,挑着两摞新编好的簸箕去县城赶集,不到晌午,所有的簸箕就都卖光了。眼看天阴了,他顾不得吃饭,揣着钱提着扁担就往家里赶。走着走着,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他只好在一个破门楼底下躲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了,郑成仙又急急忙忙地赶路。当他走上河堤要过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木板糟朽,已经被这场大雨冲得不像桥样儿了。他只好小心翼翼地拄着扁担一点一点挪动,费了好半天工夫,才胆战心惊地过了桥。

站在桥头,回头看看那座破烂不堪的木桥,郑成仙一边喘气一边想,要是不小心掉进河里,翻滚的洪水还不把人吃了?太危险,真是太危险了!要是换成石头桥就好了,又坚固又不怕雨水冲,还永远沤不了。来往行人都可以方便安稳地过河,特别是小孩,大人就不必担心他们的安全了。

郑成仙一边走一边这么想着,可是造石桥的钱从哪里来呢?等着县太爷发慈悲,得等到哪辈子呀?要大伙凑钱,都这么穷,谁凑得起呀?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办法:我不是会编簸箕吗?多编簸箕多卖钱,攒点出来,等攒够了,拿出来建造石桥不就行了吗?

从下定决心靠自己编簸箕攒钱造石桥开始,郑成仙就瞒着家人,不声不响地暗暗使起劲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坐在院里编簸箕,屋里堆不下了,就堆在院子的角落里,然后都拿出去卖掉。卖了之后再接着编,编好了再去卖。

就这样,郑成仙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没过几年,背也驼了,腰也弯了,双手的厚茧长了掉,掉了长,手指也越来越粗了。街坊邻居见他这么不要命地编簸箕赚钱,都说他财迷心窍了。当人们知道郑成仙赚钱是为了要造石桥时,又都说他傻了。

郑成仙却不把那些风言风语放在心上,仍旧默默地埋头苦干。然后把攒下的铜钱换成碎银子,再把碎银子放进瓦罐埋入地下。一点一点地攒,一点一点地换,一个罐一个罐地埋。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秘密却被小偷发现了,小偷接连偷了他三次,他就不声不响地又攒了三回。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郑成仙一年一年地卖簸箕攒钱,人也一年一年地变老。到他70岁的那一天,他把邻居们都请到自家院里,驼着背弯着腰,先给大家行了个礼,然后诚恳地说:“我已经劳累了一辈子,手指僵直再也不能编簸箕赚钱了,钱也攒得差不多了,造石桥的夙愿就要实现了。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求大家帮个忙,齐心合力把石桥建造起来。多谢各位了!”

说完,郑成仙就让年轻人挖出一个大瓦罐,倒出了一大堆碎银子,足足能有几千两。众人一见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再看看郑成仙一家人,破衣烂衫地站在老爷子身旁,感动得大家不由得流出了眼泪。

辛勤劳动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无数辛勤劳动的人物和故事层出不穷。郑成仙立志建桥为民造福,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农民工匠,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停劳作,用自己辛勤劳动、日积月累的血汗钱,到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