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中庸之道的冒险才是一种真勇气
在生活和生命中,最大的冒险是不冒任何风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冒险也不是一味地大胆蛮干,不能为冒险而冒险,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冒险中要遵循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冒险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不可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一味地大胆,冒险要冒一定的风险,但不可冒绝对的风险。换句话说,冒险要遵从一定的度。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度,跨过一定的度之后积极的事情也就变成消极的事情了。比如一个企业家创业,冒险就不可太过度,不可把自己一旦失败就逼入跳楼的境地。
众所周知,万科是我国房地产界的龙头老大,而王石就是万科帝国的领军人物。他曾说过,市场暴利终归要趋于平均利润。追求暴利将导致两种恶果:一是风险极大,高利润与高风险成正比。一把赢不一定把把赢,追逐暴利往往是灭项之灾;二是浮躁心态,一心只想一夜暴富,小利往往看不上眼,反而丧失许多机会。
1993年的时候,对于蓬勃发展的房地产界,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全国房地产市场走入低谷,第一代和第二代房地产商进入调整消化期,正在此时,一批新兴房地产商异军突起,这就是第三代房地产商。“市场是公平的,你是怎样赚钱的,也会怎样赔本,甚至遭受成倍处罚。”王石是清醒的。同时,面对中国地产泡沫经济,朱镕基总理进行了宏观调控,刹住了“圈地运动”之风。宏观调控给了万科更大的发展空间,资产规模由最初的5100万元净资产迅速积累到2.5亿元的总资产,现在净资产已达28.33亿元,总资产达50亿元,负债比率下降45%。万科在房地产业界迅速崛起。
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与王石的“冒险哲学”是分不开的。王石这样解释自己对万科的定位:“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万科始终处于领跑者的状态,而不是去跟跑或是去牺牲。万科开发房地产时间长一些,对于后来者我们愿意让他们分享万科成功的经验,也让他们学习万科的教训。万科没有给自己定什么时候冲线什么时候离线。我们喜好把自己放在高峰,因为这样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怀……”
其实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就爆炒房地产,业界完全被“利润率低于40%不做”的暴利心态左右,王石却语惊四座:“万科高于25%的利润不做。”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同行骂王石胡说八道,哗众取宠。
但其实王石此时已领悟到,市场暴利终归要趋于平均利润。他认为,追求暴利将导致两种恶果:一是风险极大;二是浮躁心态。并非王石有先见之明,王石说:“我不是不要赚钱,不想把企业迅速做大,我把追求平均利润定为万科的经营宗旨,是用许多教训换来的。”王石算过一笔账:“万科是从1984年靠贸易起家的,最初的贸易利润率在80%以上,利润高则大家都搞,结果利润率掉到8%至2%,最后无利可图。做进出口贸易有2%的利润是正常的,但尝过80%暴利的甜头,谁还瞧得上2%?如果把万科从1984年到1994年的贸易盈亏相抵,结果竟是负数!市场很公平,你怎么从暴利中赚的钱,你再怎么赔进去。”
事实上,王石一直在力戒暴利心态,万科1993年从B股市场筹集4.5亿元,资金多了就迅速扩张,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房地产项目遍及12个城市,行业横跨5大类,资金投下后才感到人才和管理跟不上。王石曾感慨:“钱多了也麻烦啊!”缺钱就不允许你盲目投资,不允许你犯大错误,如果战略目标不明确,又没有控制能力,钱多了反而是灾难。有一段时间,王石见了缺钱的企业就调侃:“恭喜你呀,犯不了大错误!”
后来,外国投资家给了王石更深刻的领悟:“中国企业在争取国际基金时,常常会说‘我的增长一直是100%’,这样会把他们吓死,他认为你是泡沫经济,他需要你稳定持续增长。人家的规则告诉我们:一味追求高增长也是一种暴利心态。”
从王石经营企业时的“冒险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石遵从的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冒险行为。不追求暴利,不追求一味的高增长,这就是合理的冒险,在科学意义上的冒险,是符合商业规律的。而那些追求几年内发展到跨国公司的企业大多没多长时间就灰飞烟灭了。
大胆的决策并不等于蛮干。对于成功人物来说,冒风险的前提是明了胜算的大小,做出冒险的决策之前,不要问自己能够赢多少,而应该问自己输得起多少。一点把握都没有就盲目地去冒险,那你的胆量越大,赌注下得越多,损失也就越大,离成功可能会越来越远。
冒险不是冒进,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怎样区分冒险与冒进呢?这里有个比喻:一个人要到一个山洞里取一块金砖。如果山洞里全是野狗,这就是冒险;如果山洞里面全是老虎,这就是冒进。如果山洞里面既没有任何动物,也没有金砖,那么这只能称做“冒蒙”。“冒蒙”只是浪费时间。要想成功,一定要分清冒险与冒进的关系,要弄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无知。无知的冒进只能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遭人嘲笑。
因此,只敢于冒险不行,还得善于冒险,遵从中庸之道的冒险行为就是善于冒险。中庸不是保守,它是稳重,是能找到一件事情黄金分割点的一种思想。这也就是说,成功需要冒险精神,但不能有冒进的行为。做大事不能光靠胆量还必须有理性的“重心”,也就是说,要懂得把一件看来风险很大的事情,放在心中再三权衡,算计利害成分,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因此,冒险要讲究策略,无谓的冒险就不是冒险,而是拼命。敢于冒险是成功人物的特质,善于回避风险是成功人物的法宝。
格兰特是美国一家著名的日用品零售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格兰特19岁的时候开始经商。他起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开设了一家鞋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1906年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在林恩市投资开办了一家日用品零售店。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格兰特商店的商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生意很兴旺。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他又相继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开设了几家连锁店,其销售额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年事已高的格兰特将公司交给迈耶管理。迈耶当上董事长后,很快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意识到任何一家商店从开业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被消费者认识的过程,同时,任何一个公司都时刻面临着商业竞争的考验。他没有深入研究,便盲目增设连锁店,开始实施一项扩张计划。
1974年,格兰特公司在各地的连锁店迅速增长到82500家,相当于10年前的1000倍。其扩张速度远远超出美国最大的西尔斯零售公司。然而,格兰特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多而增长,相反,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额却急速下降。新店的增多导致了经营费用的增加,而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又必然使经营成本增加,这样一来,格兰特公司便开始由盈转亏。连年的入不敷出,格兰特公司只得向多家银行举债,致使公司债台高筑,信誉急速下降。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格兰特公司只好在1975年提出破产申请,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宣告破产的第二大公司和零售业中最大的公司。格兰特公司由于拔苗助长,盲目冒险,最终不可避免地倒闭了。
不控制好风险,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由此可见,勇敢不是无知。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还要猛冲猛打,这就不是冒险而是愚蠢了。众所周知,一个公司没有经营目标,就谈不上科学合理的经营;对一个人来说,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分析,是稳步前进的前提。如果一味地求快、求高,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贪大求多,逆规而行,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深陷泥潭。
我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云: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并不在于军队的数量多少,只要不恃勇轻进,并能判明敌情,集中使用兵力,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就行了。这和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并不是风险冒得越大越好,办事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理智地冒险,科学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