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批判,无法定义你的好坏
我们在一生中要作出无数个决定,大到婚恋、择业,小到购物、出行。但无论做哪一件事情,我们都免不了要咨询他人的意见,抑或是被他人所评议,而这些外部环境灌输给我们的观念,通常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索伯格教授是史学界的专家,编撰过很多书籍,成果斐然。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写一本回忆录,把历经的风雨讲给更多的人听。索伯格教授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回忆录,学生帮他联系了一名知名出版社的编辑。编辑很感兴趣,花了一周的时间通读了全稿后,联系了索伯格教授,表示他们愿意出版这本书,只是有些地方需要做一些改动。
索伯格教授听闻回复后,表示自己最近很忙,但会尽快修改稿子,寄回出版社。可是,两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编辑一直没有收到索伯格教授的修改稿,询问之后得到的回答是索伯格最近很忙。无奈之下,那位编辑只好委托当时联系他的那位学生,请求他去问问教授实情。
学生前往老师家拜访,在老师的书房里,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书架最高层的那本厚厚的书稿。书稿的表面已经落了一层灰,看来老师已经打算把它束之高阁了。学生委婉地询问稿件修改的进展,索伯格教授说:“再等等吧,我还没有想好。万一改得不如出版社的意,我宁愿不出版了。”
学生瞬间就明白了老师的想法。原来,是编辑对文稿的改动意见让索伯格教授产生了焦虑和怯意。他虽然编撰了一辈子的书,但因为之前都是其他人的创作,其质量跟他没有绝对的关系。可这一次是自己的回忆录,他开始担忧外界的评价了。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当我们准备做一项重要的决定,或是投入到某项事业中时,我们脑海里最先闪现的,就是怕别人的闲话。这时,内心的焦虑就会让我们产生逃避和拖延的倾向,甚至会想:“我能做好吗?”“别人都不曾这样做,我可以吗?”“我的出身如此卑微,会不会被人看不起?”当这些念头涌上来时,整个世界顷刻间似乎都成了我们的敌人,周围都是嘲笑和讥讽的声音,仿佛所有人都在用尺子衡量我们。
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也是普遍存在的消极的心理状态。虽说他人的评价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评价都是正确的,更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这些评价,并将其中那些否定我们的、怀疑我们的话视为真理或预言。
美国知名女演员索尼娅·斯米茨年少时曾被班里的一个女生嘲笑长得丑,跑步的姿势难看,为此她还在父亲跟前大哭了一场。父亲听完后笑了,并没有安慰她说“你很漂亮,跑步的姿势也很好看”,而是说“我能够得着家里的天花板”。
索尼娅·斯米茨不解,她想不到父亲怎么会把话题扯到天花板上,更何况天花板足足有4米高,父亲不可能够得着。望着她疑惑的表情,父亲问:“你不相信,是吗?”索尼娅·斯米茨点点头。父亲接着说:“这就对了!所以,你也不要相信那个女孩子说的话,因为不是每个人说的话都是事实。”
不管旁人对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评价,那都仅仅是他们的主观理解。他们只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而不会试图去了解事情的本质,更不会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无法强求别人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评价任何事情,但我们能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这样告诉自己:所有的评价都跟我所做的事情的实际价值无关,别人的评价不会让我的价值降低,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否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绽放。
或许,我们都该谨记马克·鲍尔莱因的忠告:“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别人说什么,都只是他们内心的状态,而无法定义我们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