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在于找准对方的心理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同样的道理,在交际中攻心为上:从心理上、精神上分析对方,从而瓦解对方,达到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城即是以武力去征服,当我们需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即便对方勉强被说服,也是在强力胁迫的情况下。所以,攻城是有副作用的,首先对方会反抗,不管是默默反抗,还是表面反抗,都会导致其心不向;其次,己方在攻城过程中,由于是硬功,难免有损伤,怒火伤身,急火攻心,事倍功半。
攻心,在于找准对方的心理,从外界入手,通过语言、行为来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或将人打败的目的。攻心,主要在于心,所以在盲目行动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方的心理,以至于能够准确“攻心”。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历史典故,真正展现了“不战屈人之兵”的谋略。哪怕己方武力太雄厚,迫使对方战败,但对方心依然坚定,所谓的“信服”也只是表面上的信服,等到他日羽翼见丰,便会东山再起。但是,如果是攻心为上,则大有不同。尽管前前后后经历七擒七放,但诸葛亮以自己的人格赢得了孟获的甘拜下风,这就是诸葛亮一直提倡的怀柔政策。
王平虽然一生识字不过十,但是能口授作书,还能颇有意理;不曾读过兵书,但是作战中极善兵法谋略。他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巧用“攻心计”,成功平魏延。
诸葛亮北伐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嘱把兵权交给自己的嫡系杨仪和姜维。由于之前魏延和杨仪关系比较差,而且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一直以为自己能顺利地接班蜀汉军事,没想到非但不能接班,还需要给这两人断后。魏延非常生气,他请求费祎帮助自己夺权,后又上表杨仪造反,自己先一步班师,在路途中越想越生气,破坏了途中栈道,最后直接在南谷口安营扎寨伏击杨仪大军。
杨仪知晓情况后,命令王平出战。当前情况非常复杂,地形不利、兵力有限,后有司马懿大军追击、前有魏延伏击,王平整理思绪,当即实施两大策略:一方面先登造势,攻破魏延中军,大涨士气;另一方面先登打出自己军心,震慑住魏延大军军心,再用“丞相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来反间瓦解魏延和士卒的军心及二者的信任,使得魏延大军被彻底弱化,全军溃散。魏延只能接受自己和儿子等几个人逃亡汉中的命运,而后不久魏延被杨仪指使的马岱斩杀三族。
这次战役王平牢牢把握“军心”二字,先登打出自己军心,震慑住魏延大军军心,再用“丞相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来反间瓦解魏延和士卒的军心及二者的信任。致使魏延和魏延士卒均无脸面和信心作战,大溃而逃,魏延最后也被马岱斩杀三族。
如果想在人心叵测的现代社会中占据优势,必须努力赢得人心。争天下,胜败决定在于人心向背,所以才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则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生活中,我们要擅长使用攻心计,使用“攻心”的技巧来打动对方,这才是最高明的技巧。比如给对方一个好的夸赞、一个好的名声,都会令对方心花怒放,将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将行为做到讨人欢喜的份儿上,攻心大计自然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