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离不开勤奋——朱熹的教子“家训”

学习离不开勤奋——朱熹的教子“家训”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在教育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教育方法被后人称为“朱子家训”。

在教育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朱子家训”中也着重提到了一点,就是“勤”。而在具体方法上,朱熹也为孩子们列举出来,分别是“记”“思”“抄”“勤”。

其中,“记”指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向老师请教。

“思”指的是读书学习要多动脑、多思考,哪怕是请教完老师或其他人,弄明白问题之后,也仍然要“思省切要之言”。

“抄”指在学习中见到好的文章时,要把它们摘抄下来,方便随时复习,为自己所用。

“勤”指在学习中一定要勤奋、勤勉,不能偷懒。

朱熹在外讲学时,还经常给家中的儿子写信,在信中勉励儿子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后来,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朱熹又将长子朱塾送到当时成就和学识都很高的吕祖谦那里学习。吕祖谦一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朱熹让儿子拜其为师,就是希望儿子可以学习吕祖谦身上勤奋、恭谨的品行。同时,他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是殷殷嘱咐:“你要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这样我才会对你更抱有希望……”

在朱熹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儿子后来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家教家风感悟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勤奋这一点上,至今仍值得父母们借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关于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勤奋。”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勤奋是一条必经之路。现在,很多父母都比较看重孩子的分数,但事实上,表面是看重分数,其实是更看重分数背后,孩子对学习的态度,看重孩子努力、勤奋、用心做事的一种状态。只要孩子具有这样一种面对人生、面对学业的态度,那么,即使不够聪明,即使拿不到令人满意的分数,父母也会觉得心安。所以,相比于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不足来说,父母更不愿意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懒惰。

不过,勤奋也不完全是天生的,有时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这就需要父母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1.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很多孩子都不明白学习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些孩子甚至认为自己学习和读书都是为了父母。因为孩子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即使父母和老师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这是为你好”,可不少孩子除了觉得学习和读书辛苦外,看不出哪些地方是为自己好。

这时,父母就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和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就像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2.与孩子“约法三章”

当孩子对某一课程感兴趣时,学习就会有动力、很勤奋,但遇到不太喜欢的课程,可能就会偷懒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就会让孩子渐渐对学习偷懒这件事变得习以为常,以后也会越来越不爱学习。所以,除了积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外,父母也需要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和孩子“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每天背多少个单词,规定孩子每天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用具体的目标来规范和约束孩子,避免孩子偷懒。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学习计划表,用学习计划来督促孩子,让孩子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当然,一开始执行这份计划表时,孩子可能感觉有难度,父母要多多给予肯定和表扬。有研究表明,只要坚持21天左右,孩子就可以养成习惯,以后也就不需要父母天天盯着学习了。

3.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勤奋时,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勤奋的好习惯,离不开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比如,当孩子早早起床,主动背下20个单词,或者专心致志地完成一张模拟考卷时,父母就可以适当地表扬一下孩子,肯定孩子的辛苦和付出,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孩子受到了鼓舞,也会有动力去继续坚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