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能够给我一个孩子
18世纪末的德国柏林,正在进行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辩论赛,这场辩论赛的一方为德国教育界的前辈与权威们。另一方却只有一人。他年方四十有余,身材矮小枯瘦,他的观点刚刚说出口,便惹来一阵谩骂声。他的观点是:教育孩子不在于孩子有多大的天赋,而在于后天的合理努力。
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正是宗教盛行的年代,他的这一言论无异于一颗巨石扔进大海里,掀起一阵阵惊涛骇浪。有人说他疯了,是在对上帝的挑衅,有人说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生来该做什么是注定的,也就是神所决定的,他简直该送到断头台上。
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可以信得过的。他接下来继续对大家说道:我愿意做个试验,如果上帝能够给我一个孩子,我一定能够印证我所说的话。
在众人的嘘声中,这个人离开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中,他整理了自己的资料,期望着上帝能够给他一个孩子。半年后,他的妻子果然怀孕了,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个天大的惊喜,他觉得是上天在帮助自己,便等待着孩子的降生,但不幸的是,孩子流产了。
他心如刀绞,但他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如果上帝能够给我一个孩子,我会好好地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一等,便是10年的时光,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又怀孕了,他的目光中又泛起了希望。十月怀胎,妻子生下来的是个先天不足的男孩儿,体重不过两公斤,哇哇的哭叫声好像一只受伤的小老鼠。妻子无奈地说道:“像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了也是白费力的。”但他没有放弃,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将孩子培育成一个健康、阳光的人。
他教孩子读书时,先买来小人书和画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认识字,这些书就能看明白的。”有时他干脆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工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起孩子一定要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于是,他开始教孩子识字。
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很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这个孩子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孩子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这个奇怪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威特,他因一本名叫《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书而闻名天下,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儿子小威特23岁时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点评
教育方式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教育行为决定一种文化的取向,教育制度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你输入良好,孩子得到的便是规矩;你输入邪恶,孩子一定喜欢刀剑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