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时间: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季羡林:谈时间: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读书时,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谚语:“所有的人都怕时间,时间独怕东方人。”其实,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车走卒,时间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间奔流的无奈感和无力感,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正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生命在朝朝暮暮的更迭间转瞬即逝。要想让生命更有意义,必须要克服慢节奏这个时间的“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慢节奏,东方的闲情逸致

季老在《志虑心物》中解读过上文中的那句谚语,其中的“东方人”指的是中东一带的人。正如季老所说,古代一部分有钱的波斯人,过着闲散、慢悠悠的生活,所谓“树荫下一卷诗章,一瓶葡萄美酒,一点干粮”,正是对他们惬意生活最写意的描述。正因为他们对时间表现出这种大无畏精神,时间不得不拜倒在他们脚下,拜倒在这种慢节奏生活的脚下。然而,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既是时间的克星,也让生命白白度过。

在季老看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就懂得珍惜时间的民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更是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

不过,中国历史上也的确存在因浪费时间而误己误国的例子。南唐后主李煜在历史上被称为词学皇帝,但国难当头却不理朝政,一心沉醉于诗词之中。正因为他生性浪漫多情,敏感多思,闲适生活大段的时光和心头积压的苦闷都为他的诗词创作赋予了极佳的条件。然而,身为皇帝,这种优哉游哉的慢节奏生活却最终导致了李煜丧身丧国的悲剧下场。无独有偶,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他一直沉迷于书法和绘画,享受着惬意悠闲的慢节奏生活,其作品《听琴图》正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虚度光阴,不理朝政,最终导致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的专权以及方腊、宋江的起义。宋徽宗最终步了词学皇帝李煜的后尘,家国破败。

时光流转,到了现代社会,现代工作体制下浪费时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季老在《志虑心物》中提到了“铁饭碗”这一现象,希望人们能够警醒,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岁月。“铁饭碗”的存在为当代社会培养了一批懒人,他们终日无所事事,“只吃干粮,喝美酒,却没有什么诗章”。他们同样对时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让时间对他们束手无策,却将生命白白虚度。

生死之间,即是时间

季老在《志虑心物》中称赞印度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印度古语梵文中有很多同义词,其中Kala一词,含义有二,其一是“时间”,其二是“死神”。先秦时期的庄子也直接把生与死联系起来,辩证地提出“方生方死”的概念。可见,中外先哲的智慧早已告诉我们,存在于生与死之间的就是时间,唯有珍惜时间,才不会荒废生命。

纵观古今中外,凡有大建树者无不惜时如金。鲁迅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珍惜时间。12岁时,鲁迅在绍兴城的一家私塾读书,当时他父亲身患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他不仅要经常去当铺、跑药店,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照顾幼弟。为了避免影响学业,鲁迅总是精确地安排时间,每天都在挤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工作后,鲁迅仍保持着强烈的读书欲望,又热爱写作,同时对民间艺术尤其是绘画也有深切的爱好。正因为他涉猎广泛,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格外珍贵。他一生多在病痛中度过,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夜深方肯休息。在鲁迅看来,时间如同生命。他说:“美国人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在我看来,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故耽误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因此,鲁迅很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工作时,要是有人来找他东拉西扯,哪怕是很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对方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情要做吗?”

所谓“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在生与死之间如流水般潺潺流淌着的是时间。时间过去,便再也回不到从前。我们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不虚度、不挥霍,让生命更有质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