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

这是我的

孩子在4岁前后,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完全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却还没有建立明确的物权归属概念,为此他们常常出现一种行为——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当然,这只是父母作为旁观者对孩子行为的总结和概括,孩子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强取豪夺”。的确,对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来说,孩子的行为是符合他们心理发展规律的,作为父母当发现孩子很容易占有别人的东西时,不要感到紧张和焦虑,而是要相信孩子并非故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物权归属,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这样一来,孩子才不会再占有别人的东西,也会在父母的引导下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总是误以为与孩子的品质有关系,甚至有的父母还会断言孩子品质恶劣,故意偷窃。不得不说,父母做出这样的论断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归根结底,三四岁的孩子并不会有意识地占有别人的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某件东西,却又不能明确意识到那件东西并不归他们所有。真正的偷窃行为,发生在孩子6岁之后,因为孩子在6岁以后才能确切知道哪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在三四岁的孩子眼中,他们拿一件东西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喜欢这件东西。

自从上了幼儿园,度过适应期之后,妈妈发现甜甜放学回家之后,经常会从书包里如同变魔术一样拿出很多好玩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有的时候,妈妈询问甜甜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甜甜就说是从幼儿园里带回来的。妈妈再问甜甜东西原本是属于谁的,甜甜则一脸无辜地告诉妈妈东西就是从幼儿园里拿的。妈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甜甜:“幼儿园里的很多东西,是属于幼儿园的,不能朝家里拿。”甜甜似懂非懂,依然故我,妈妈只好在次日送甜甜去幼儿园的时候,再把东西带给老师。

有一天,甜甜拿回来一个很新的玩具车。妈妈看到这个车就知道,肯定是小朋友的。为此,妈妈把车子的图片发到家长群里,很快就有家长来认领。妈妈赶紧和家长道歉:“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把你家的玩具带回家了!”那个家长告诉甜甜妈妈:“我家孩子也经常会带回一些玩具,没关系,都是小孩子。”甜甜妈妈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就爱拿别人的东西。”这时,群里的另外一个家长说:“甜甜妈妈,不是孩子爱拿别人的玩具,是因为孩子还不知道哪些玩具是属于自己的,哪些玩具是别人的!”听到这位家长的话,甜甜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妈妈一直以来都错怪甜甜了,以为是甜甜看到东西好,就把东西据为己有。实际上,三四岁的孩子真的没有无权归属概念,他们决定霸占一件东西的理由就是喜欢。当然,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味地告诉孩子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或者强制要求孩子马上把东西还给别人,效果往往不太好。对于父母来说,当务之急是赶紧教会孩子区分东西到底属于谁,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建立不能拿别人东西的观念,而且在自己有了好玩的玩具或好吃的东西时,也才会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当然,除了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之外,很多父母对孩子疏于陪伴,导致孩子在情感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也会促使孩子故意做出一些违规的行为,从而吸引父母的关注。有的孩子还会因为内心不满,故意通过抢夺的方式来发泄负面情绪。所以父母要区分孩子霸占东西的原因,也要综合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知道孩子是在怎样的情绪背景下做出霸占的行为,才能有的放矢地认识孩子的霸占行为,也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父母一定要记住,在发现孩子有霸占行为之后,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如果父母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还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呢?

对于孩子,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反复告诉孩子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也要在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之后,让孩子主动把别人的东西还回去。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霸占行为变本加厉,父母一定不要过度严厉地对待孩子,更不要以不恰当的方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对孩子,唯有做到循循善诱,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也才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孩子成长。

当孩子说出“我要”“这是我的”,父母就要想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记住,这样的霸占行为只是因为喜爱,绝不是因为偷窃,所以父母要多多引导孩子,更要有耐心地引导孩子纠正自身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