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是会有情绪的
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绪时,就像是在描述一件陌生的东西,或是尽量想剥离情绪和自己的联系,他们可能会这样说:“不是我脾气大,爱生气,是你做得太过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理性的自己才是自己,而情绪是魔鬼附在了自己身上。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在拒绝承认情绪出现或出现过。而这种消极的对抗情绪,恰恰阻碍了情绪调节的发生。换句话说,我们想要调节情绪,先得承认情绪——“我确实有点愤怒”“我正陷入焦虑中”,而不是忍着或逃避。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有一对夫妻,丈夫在家很少做家务,对于这件事,妻子是很不满的。只是,结婚六七年,妻子一直没有工作,都是丈夫在赚钱养家。实际上,在家里照顾孩子、做家务,也是很辛苦的事,她心里有委屈,却一直忍着不说。
有时候,丈夫会邀请朋友过来玩,招待客人需要妻子做一桌子的饭菜,事后还要收拾残局。妻子并不喜欢这样,毕竟每次做饭就已经很累了,收拾厨房也得花费一个多小时的工夫,期间还要饱受孩子的不断“侵扰”。
但妻子是一个习惯隐忍的人,很少发脾气,这些事情她就默默地承受了。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可天长日久,她也烦了。渐渐地,她开始变得不爱说话,经常打不起精神,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丈夫看到她这副模样,也很不理解:没有人招惹你,你为什么每天无精打采?整天待在死气沉沉的家里,谁受得了?
结果可想而知,两个人相互不理解,关系慢慢变淡,甚至闹得不欢而散。
从小到大,经常有人教育我们说,要学会包容,学会忍让。然而,真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忍让吗?忍让又能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一定要忍让?说出自己的情绪,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有什么错吗?看过那么多的事实,我们大概都看到了:忍让的结果,往往是积压更多的不满,让矛盾上升到不可协调的地步。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王国,而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视为过往,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围绕着我们转,听我们的话,服从我们的意志。但生活不是童话,我们把自己当成国王,其他人也一样把自己视为内心世界的国王。所以,在绝大多数时候,别人都不可能顺着我们的意愿来行事。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感受往往是——你给我制造了烦恼,给我带来了痛苦,“他人”即是地狱。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或者说,如何让“他人”不是地狱?答案,依然要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那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这个地狱化解掉,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也承认别人是有情绪的人;我们有舒服地做自己的愿望,别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只有承认情绪的存在,我们才可能跟自己的情绪、跟他人的情绪握手言和。
在玩具店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给小孩买某款玩具,孩子就开始哭。这个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引起围观,遭到评议,然后就训斥孩子,指责孩子没出息。遭到了批评的孩子,非但没有变得听话,反而哭得更严重。
小孩喜欢玩具是天性,如果孩子到了玩具店,看到每个喜欢的玩具都压抑着自己,装作不喜欢,当父母要买给他的时候,他也忍住说:“不,我不要,谢谢。”这样的小孩,还是小孩吗?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不觉得心疼吗?
借由我们前面说的,要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是有情绪的人,我们不妨蹲下来跟孩子沟通:“妈妈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对吗?”对此,孩子一定会点头承认。你可以继续与他沟通:“妈妈不同意给你买这个玩具,你心里不开心,有点难过,对吗?”多数时候,孩子听到这句话,会委屈得掉眼泪,因为他的难过和委屈被共情到了。
然后,你可以再向孩子表达你的情绪:“妈妈理解你,但你刚刚的行为,也让妈妈不太开心。我不同意买玩具,是因为……你能理解妈妈吗?”当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原因告诉孩子时,往往就能把问题处理掉,既不让自己感受愤怒,也不让孩子感受着委屈和伤害。
下一次,再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或他人的情绪时,希望你也可以勇敢地承认它。承认,本身就已经是在接纳了,因为容忍和逃避的底层逻辑是——“我不想它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我讨厌它,我不该这样”,或者是“你不该这样对我,我讨厌你这个样子”;而接纳的底层逻辑是——“我有些难过,但没关系,我理解它的出现,也能接受它伴随我一段时间。毕竟,我也是一个普通人……”
亲爱的,你感受到了吗?承认的背后,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善待,也是对他人不完美的包容,这里面饱含着爱与信任,而这是生命中最有力量、最为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