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放个假:心理旅游

给自己放个假:

心理旅游

对于现在“宅之人生”的人们,出现了一种叫做“心灵之旅”的旅游活动,正式称谓应该叫“心理旅游”。这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一位心理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的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她说,许多人面临着工作压力,所以在身心上总是充满着疲惫感,而这样的心理旅游自然就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放松方式。不要在休息的时间里,老是宅在居所,单调地重复上网之类的休闲方式,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

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心理旅游和普通的风光旅游又有一些不同,它含有的身心调节的成分更多。所以,我们要进行心理旅游的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让人感觉空气清新,明亮温暖的地方,而不要选择那些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反而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

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让大家集聚并能一起感受到快乐的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不仅可以疏通堵塞自己心灵的情绪垃圾,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沟通能力。不过,在这样一个疏导过程中,安排的活动要适当,不要让人有疲劳感,以免加重参加者的负担,影响旅行的最终效果。

虽然,心理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力量,从心理学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的行为方式。它对于一些不是很严重的负面情绪或者消极心理还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如心理压力大的人,人际交流有障碍的人,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我们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