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为何要三思:
成本考虑
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说“捡到东西要上交,看到别人有难要帮助,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我们不否认助人为乐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那些做好事的好心人,理应鼓励,但助人为乐也要做得恰到好处。
做好事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如果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和成本去帮助别人,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当我们只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动去做一件自认为的好事时,我们很可能忽略了自身条件对于结果的限制与影响。
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老人的事例,他是一个执著的文学爱好者,尽管他写的东西很少发表,却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他现在眼睛看不清文字,又不会电脑,只好花钱请人为自己代写。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女孩,她很同情老人的不幸遭遇。
当天,女孩决定去帮助老人打字写作。于是第二天,女孩逃课赶到千里之外的老人家里,帮老人整理材料。老人很是感激,但还是劝她回学校上课。女孩想想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冲动,没有与老师和同学打声招呼就径直出来了。后来,女孩回到了学校,来回的路费花了200多元,是她半个月的生活费。
女孩的助人为乐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花了200多元的车费跑来做好事,她所做的不过是帮老人抄写一些资料,整理文件等。实际上,她所做这些好事的劳务价值远远达不到这200多元车费。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加上耽误上课的时间成本,能为老人创造多少价值呢?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做好事,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凡事都要付出代价,做好事本身也有代价。要让我们所做的好事有意义,就应该以最低成本去造福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想做好事,在给别人辅导功课和打扫卫生之间,选择前者更能造福社会。
做好事,也要讲究资源的配置,要把资源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很多人没有必要亲自跑上街头打扫卫生,可以选择捐出一些钱,请清洁工打扫。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看,清洁工做这件事情的效率更高。
我们提倡做好事,但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盲目。如果一个知名人士下乡去农村帮助贫穷的农民干农活,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来说,不是划算的。因为名人的时间成本非常昂贵,而去帮农民干农活,收益是非常低的,这样做付出的经济成本是极高的。所以,名人要想真正帮助贫穷的农民,与其去帮他们干活还不如出钱给他们更换一些先进的设备。
有时,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事,觉得对这个社会贡献非常大。实际上,他们做着名义上的“好事”却未必真正对社会有益,有时候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与人力,做了一些无用功。
如今,很多人只是人为地去制造一些感动。比如带病去做好事,搞得病情恶化,然后领导不仅要表彰他这种精神,同时还拿钱给他治病;还有的人通过做好事而引起外界的注意,从而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这些人考虑的只是自己如何从“好事”中获得名气,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多大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喜欢强调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考虑行为本身能否增进社会福利。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做好事,但不是鼓励大家重视形式,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行为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因此,我们提倡更多人做好事的同时要有正确途径和方式,不仅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