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之士,用他有什么益处呢”|以人为据

71.“狂放之士,用他有什么益处呢”|以人为据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对这处情节有一些印象:

孙权盘踞江东多年,通过举贤任能招揽了不少的人才,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但是,有一个人却没有得到孙权的任用,且他的才智不逊色于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庞统。那么,身为贤明之主的孙权,为什么甘愿放弃庞统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呢?

事情是这样的:鲁肃曾向孙权举荐过庞统,可孙权见庞统长相丑陋,行为古怪,就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面试一开始,孙权问庞统:“你平生主要学习什么?”庞统说:“没有固定,什么都学,随机应变。”孙权又问:“你的才学与周瑜相比如何?”庞统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意思是说,我的学问大了,不在周瑜之下。

孙权原本就嫌他面相丑陋,加之听了这样一番话,对庞统更是好感全无。因为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而庞统却没有把周瑜放在眼里。于是,孙权就让庞统回去等消息,其实就是不想用他,找个说辞而已。庞统也明白孙权的意思,走时长叹一声。

鲁肃不理解,连忙问孙权:“主公为何不用庞士元?”

孙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意思就是,庞统太狂妄了,不想用他。

很明显,在是否任用庞统这件事情上,孙权并不是依靠理性在做决策,而是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所谓以人为据,就是在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时,不看观点本身,而看发表这种观点的人。

通常来说,以人为据有两种类型:其一,以貌取人,就是根据印象来看人。对于那些印象不好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采取否定和反对的态度;其二,以立场看人,如果对方的立场与自己不同,就把对方视为敌人或对手,对对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采取反对的态度。

孙权对庞统印象不好,就不相信庞统说的话,不相信庞统的才华。哪怕鲁肃极力推荐庞统,拿出可以证明庞统有才华的事例,孙权依然不用庞统。在如何看待周瑜这件事情上,庞统对其是不屑一顾,这恰恰与孙权对周瑜的立场相反,这就更加剧了孙权对庞统的厌恶。由此可见,孙权犯了典型的“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

其实,狂士未必无才,人的性格如何,不能推出他的才华与能力。这也告诫我们,做决策之前,要凭借理性去思考问题、审视人才,要就事论事,并实事求是,切忌犯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这很可能会让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