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超然的涵养

北宋才子苏轼自幼熟读经史,文思泉涌,心怀壮志,22岁进士及第,虽然多次在朝为官,却常因锋芒太露,豪迈之气不能自掩,得罪于人,屡遭贬谪。公元1074年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知府,第二年将密州北城楼台重新整修,经常和同僚朋友登临游玩。苏轼作《超然台记》述作此台之原委,并阐发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观。这是一篇千古佳作,表现他自拔于现实悲苦之外而不减其乐,处逆境之中仍然保有高雅的情操。

何谓超然?简单地说,就是超脱于当前的现实生活,不为眼前的人、事、物所羁束,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眼前的人、事、物。人在局中能跳到局外来看待,就会有一种客观、理性的观点,没有得失、没有利害的关系,就像美的欣赏,充满美感、愉快的经验。

任何一件事物本来就不是只有一个面向,至少有两个面向,也许还有更多的面向。瞎子摸象,摸到尾巴,说是绳子;摸到肚子,说是墙壁;摸到大腿,说是柱子。苏轼《超然台记》一起笔便说:“凡物皆有可观,茍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美好的一面,当然也会有它不美好的一面,看到其美好一面的人就很开心,看到不美好一面的人就会很难过。乐观的人看待事物都是从正向、光明、快乐的角度切入,悲观的人看待事物则是从负向、黑暗、悲惨的角度切入。一个人快乐或不快乐的原因,往往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他对所拥有的东西的看法。

苏轼是个通达自适的人,即便他的命运被安排为一杯苦酒,他也愿意欣然一醉。苏轼因为有通达的人生观,是个乐观主义者,凡事都能抱持阳光的心态,所以他在密州的生活虽然比不上杭州的舒适,他却不以为意,反而在密州生活一年之后,“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因为他不以生活的贫困为苦,而以当地风俗之淳厚及吏民安其拙为乐。人生的苦与乐,是由自己认定的,自己认为是苦就是苦,自己认为是乐就是乐。“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这样的物质生活当然很苦,但是苏轼可贵的地方是超脱现实物质的贫困,不执着于现实物质的贫困,而关注在精神层面的愉悦满足。人没有烦恼,有时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烦恼。有时是因为能超越烦恼,不以烦恼为烦恼,所以没有烦恼。

超然不是逃避,苏轼依然面对现实生活,只是他在乎的不是物质生活的贫乏,而是精神生活的富足。苏轼能转移物质生活的悲苦,而超脱到精神生活的欢乐,这是苏轼可贵的地方。

每个人都要“求福辞祸”,因为“福可喜而祸可悲”,可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人的能力没有办法逐一实现理想。而且人在取舍的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与迷惑。结果是未得其福,先得其祸;未受其利,先受其弊。人生的烦恼与痛苦,多半是自找的,想要的很多,能要的很少,求不完,当然就苦不完。到底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真正的需求?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生的幸福、快乐,来自一颗自由的心灵、安定的心灵,内心不安定,就是内心不满足。一个不满足的人,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官爵都嫌不够,这样的人怎么会快乐、幸福呢?淡定是超然的涵养,能够超然的人才能够淡定。淡是平淡,对物质或精神不会有太多的奢求、太多的欲望。因为没有太多的奢求、太多的欲望,所以才能够安定、平定、笃定。

超然不是不在乎,不是无动于衷,不是没有感觉,淡定也不是装得像没事一样,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如果我们不能从远处、大处、高处看待问题,就会被各种感情、财务、人事的纠结牵挂。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在山中就看不见山的全貌。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登上绝顶高峰,才能俯瞰众山的渺小。

不管快乐或是痛苦,都让我们的心境不能平静,唯有超越快乐与痛苦,不以快乐为快乐,不以痛苦为痛苦,才能做到淡定。一把盐放在一杯水和放在一个池子里,它的碱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放大心胸,用更高、更大、更远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与荣辱,那些得失、成败与荣辱,就不再成为我们的挂碍。心无挂碍才能海阔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才是幸福快乐的泉源。我很喜欢苏轼《定风波》一词前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超然。道中遇雨未带雨具,随它去吧!“谁怕!”真是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