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
【点睛之笔】
“解铃还须系铃人”最早见于宋·惠洪《林间集》卷下:“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神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经典解读】
根据明代瞿汝稷所编的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期,金陵清凉寺,即现在的南京清凉寺,有一位叫法灯的禅师。他的性格非常豪放,不拘小节,平日里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的很多和尚都看不上他,只有住持法眼禅师很器重他。有一次,住持法眼在讲经时询问寺内的和尚们:“大家猜一猜,谁能够将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呢?”大家苦苦思考,都回答不出来。正当大家发愁时,这时法灯正巧走了过来,住持法眼又向他提了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要想把老虎脖子上的金铃取下来,必须找到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只有他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夸赞了他。
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住持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当了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并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着名的法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