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17

【解读】

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对执政者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从这三项中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失去民众信任的执政者是站不住脚的。”“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言而有信。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讲诚信,才有立足之地。如果执政者将诚信束之高阁,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管子·乘马》中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意思是无论经商,或务农的,或者当官的,都要讲究诚信,否则就不要以此谋生。

【原文】

民无信不立。

——出自《论语·颜渊》

【译文】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18

【解读】

对于“诚信”的含义,中国的先贤曾有自己的诠释。《礼记·乐记》中曾有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人无信则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行,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文】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自《墨子·修身》

【译文】

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说话不讲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好结果。

19

【解读】

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一粒沙里见世界”,大信誉的建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原文】

小信诚则大信立。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译文】

做小事情讲信用,就能够建立起大信誉。

20

【解读】

是否诚实守信,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它也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一个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势一时,但决不会长久,到头来还会让不信不诚害了自己。

【原文】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译文】

一个人不讲信用,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一个人不讲诚信,也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