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里的仙歌
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云笈七签》等收录的“仙歌”有些辑自《真诰》。《真诰》是茅山上清派道教的基本经典,也是道教文学的重要作品,韵散结合是其行文的重要特征,其中的仙歌则是文学价值突出的部分。前述《内传》是叙事体作品,《真诰》则基本是宣说教理的,没有统一的故事结构,因此虽然同样是韵、散结合体裁,但其中韵文仙歌的内容、写法、作用等又都有明显不同。
《真诰》的“真”是仙真,指上清派道教祖师魏华存等男女仙人;“诰”是诰语,仙真降临所赐告语。魏夫人华存,传为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父魏舒,晋司徒;她自幼好仙道,嫁太保掾南阳刘文,二人同至修武(今河南修武县)县令任所,生二子璞、瑕;后来夫妇别居,持斋修道,她担任天师道祭酒(道教内部道官的职称),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降授《黄庭经》;在世八十三年,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隐化,受命为紫虚元君、南岳夫人;西王母偕冯双珠等三十余真人降临,授以《太清隐书》四卷。她被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尊师。唐颜真卿《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以范邈所作《魏夫人传》为本,所述事迹颇详。据传魏华存命子刘璞授道于杨羲。杨羲(330—387),曾任司徒琅琊王(简文帝司马昱)舍人,据后来陶弘景记述,“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羲),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谧)并弟(第)三息上计掾某某(许翙)。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书”。这些口授记录在道门流传,刘宋道士顾欢曾加以整理、编辑;至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又进一步搜集散落在江南的相关记录,成《真诰》七篇,今本二十卷。在这部书里,南岳魏夫人等是降临世间的仙真,杨羲是接受诰语的灵媒;许谧和许翙父子被引導进入仙道,从而为世人树立求仙得道的样板。这部书本来是作为仙真降临记录传世的,分散为一个个场面,整理、编纂者又有意故弄玄虚,使得行文杂乱无序,记述中又多用隐语、象征等隐秘表现方法,加上陶弘景整理时随处插入注文,他书写“三君手书和经中杂事”用紫书大字,其余用朱书细字,注文用墨书细字,在后世传本里字迹颜色泯没已难以区别,就更让人难以卒读。不过其内容丰富,相当全面地反映了早期江南上清派道教的面貌,乃是道教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公元四、五世纪中国南方社会史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上清派是东晋南方士族创建起来的,不重丹药符箓而重存神守真、隐遁冥想、服气胎息、守戒行善等“神游无碍”的“存思”养炼之术,又发展出一套“人神交接”的道术和降神仪式,因此《真诰》一书中叙写的无论想象中的神仙相聚、仙人降临、仙凡交往还是现实中的斋会仪式、歌舞繁会,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趣,从而成为具有特殊情趣的文学作品。
《真诰》以愕绿华诗开头,接着是对她的描述:她自称南山人,二十岁样子,在升平三年(359)即兴宁二年(实为三年)的六年前的十一月十日夜降临到羊权处,自此往来,一月间来六次,自说也姓杨,赠给羊权一首诗,还有火浣布手巾一枚,金、玉条脱各一枚,并说自己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罗郁,前世曾为师母毒杀乳妇,玄州以先罪未灭,谪降世间以偿其过,又给羊权尸解药。诗曰:
神岳排霄起(仙山高耸云霄),飞峰郁千寻,寥龙(犹辽阔)灵谷虚,琼林蔚萧森(草木茂盛貌)。(原注:此一字被墨浓黵,不复可识。正中抽一脚出下,似是“羊”字。其人名权)生摽美秀,弱冠(年二十)流清音,栖情庄慧津(智慧津梁,指成仙道路),超形象魏林(指朝廷)。扬彩朱门(士族人家)中,内有迈俗心。我与夫子族,源胄(宗族承续)同渊池(谓同源)。宏宗(大的宗族)分上业,于今各异枝。兰金(交好)因好著,三益(友直,友谅,友多闻)方觉弥。静寻欣斯会,雅综(高雅踪迹)弥龄祀(岁月长久)。谁云幽鉴(深入鉴别)难,得之方寸(内心)里。翘想笼樊(鸟笼,喻人世间)外,俱为山岩士。无令腾虚翰(在空中飞翔),中随惊风起。迁化虽由人,蕃羊(触藩篱的羊)未易拟。所期岂朝华,岁暮(谓终老)于吾子。
这首诗称赞羊权有“迈俗”之心,二人又是同族,因此下降结金兰之好,实则暗示男女恋情,二人都想逃脱樊笼,期望将来同登仙籍。这是《真诰》全篇魏华存等仙真降临的铺垫。以下从兴宁三年(365)夏开始,两年间几乎是每一天,众仙真降临位于建康东南六十公里的茅山许氏山馆,实际是在那里举行降神仪式。仙真的谈话被杨羲和许氏一族的许谧(许长史)、许翙(许掾)记录。杨羲等人乃是具有文化修养的士族子弟,写作中有《汉武帝内传》等高水平的仙道作品可以借鉴,后来又经过陶弘景等文学修养颇高的人整理、加工,虽然书中一个个片断显得凌乱,但记叙仙真事迹、仙人结往、诗赋赠答,夹叙神话传说,描摹扑朔迷离,情境神奇诡异,在仙道文学创作中确属上品。其中的仙歌写法、风格多样,也是这一体裁的优异之作。《内传》里的人物是仙真与人世帝王的关系,而《真诰》里和当时流传的女仙降临传说一样,仙、凡交往多被表现为婚恋关系,如紫清上宫九华安妃与杨羲、沧浪云林右英夫人与许谧即被表现为情侣关系。他们相互赠答的歌唱就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歌。
《真诰》里紫微王夫人率安妃降临杨羲一幕,包括两首“仙歌”,典型地反映这部作品的写法和风格。所述事在兴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夜,紫微王夫人与一神女下降杨羲住处,夫人年约十三四,左右有年约十七八两侍女,一侍女手持《玉清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另一侍女捧白箱;夫人介绍说:“此是太虚上真元君金台李夫人之少女也。太虚元君昔遣诣龟山(西王母所处)学上清道,道成,受太上书,署为紫清上宫九华真妃者也,于是赐姓安、名郁嫔、字灵箫。”紫清真妃久坐不言,手中先握三枚枣,色如干枣而形长大,内无核,有似梨味;妃先以一枚与杨羲,一枚与紫微王夫人,自留一枚,令各食之;食毕,真妃问杨羲年龄,何月生,杨羲答称三十六,庚寅岁九月生。真妃曰:“君师南真夫人,司命秉权,道高妙备,实良德之宗也。闻君德音甚久,不图今日得叙因缘。欢愿于冥运之会,依然有松萝之缠矣。”杨羲答说:“沉湎下俗,尘染其质,高卑云邈,无缘禀敬。猥亏灵降,欣踊罔极。唯蒙启训,以袪其暗,济某元元,宿夜所愿也。”真妃曰:“君今语不得有谦饰之辞,殊非事宜。”真妃请杨羲笔录其口授之诗:
云阙(天门)竖空上,琼台耸郁罗(密集罗列)。紫宫乘绿景,灵观(神灵的楼观)蔼嵯峨。琅轩朱房内,上德(仙真)焕绛霞(红色的云霞)。俯潄云瓶津(仙药),仰掇碧柰花(仙界的树木、花朵)。濯足玉天池,鼓枻(划桨,泛舟)牵牛河。遂策景云驾(祥云车驾),落龙辔玄阿(仙山脚下)。振衣(抖擞衣服)尘滓际,褰裳(挽起衣襟)步浊波。愿为山泽结,刚柔顺以和。相携双清(仙境中的上清境和玉清境)内,上真道不邪。紫微会良谋,唱纳享福多。
书讫。取视之,乃曰:“今以相赠,以宣丹心,勿云云也。若意中有不相解者,自有微(徵)访耳。”然后紫微夫人亦授诗。写好后,紫薇夫人说:“以此赠尔。今日于我为因缘之主,唱意之谋客矣。”又说:“明日南岳夫人当还,我当与妃共迎之于云陶间。明日不还者,乃复数日事。”又良久曰:“我去矣。明日当复与真妃俱来诣尔也。”杨羲惊觉下床,失其所在。真妃少留在后而言曰:“冥情未摅,意气未忘,想君俱咏之耳。明日当复来。”执杨羲手自下床,未出户之间,忽然不见。这样,使用绚丽的辞采叙述迷离恍惚的仙、人交通情景,其中夹述两首仙歌,描写仙界幻想,表达示好情谊。二十六日夜,众真与九华真妃又再次降临杨羲处。这种神仙降临人世的仙、凡关系,在上清派“存神”观念里被表现为修道伴侣关系。女仙的馈赠之作,谆谆善诱,缠绵悱恻,朦胧中透露出男女柔情,引发读者遐想。《真诰》里记载清虚真人授书说:“黄赤之道,混气之法,是张陵受教施化,为种子之一术耳,非真人之事也。”紫微夫人则说:“夫真人之偶景者,所贵存乎匹偶,相爱在于二景,虽名之为夫妇,不行夫妇之迹也,是用虚名以示视听耳。”这也是上清派“清整”“三张”行“房中术”等淫秽道法的具体体现。
《真诰》里数十位降临的男真和女真仿佛都是诗人。他们用诗歌宣示诰语,唱和酬答,出口成章。例如有一组诗,众真歌唱另一双情侣沧浪云林右英夫人和许谧的情爱关系,分别被收载在冯惟讷和逯钦立编选的诗歌总集里。右英夫人诗云:
駕歘敖八虚(天空),徊宴东华(东王公,东华帝君)房。阿母延轩观,朗啸蹑灵风。我为有待来,故乃越沧浪。
这里所谓“有待”出《庄子·逍遥游》,谓有所执着。后来“有待”“无待”不仅是玄学,也是佛教义学讨论的课题。右英夫人是说从西王母那里乘虚而来,越过沧浪之水,降临到许谧处,是堕入了有所羁绊的人间俗情。以下则众真唱和。先是紫微夫人作答:
乘飙遡九天,息驾三秀(灵芝)岭。有待徘徊眄,无待故当净。沧浪奚足劳,孰若越玄井。
这是说右英夫人从九天乘风下降,在三秀岭停留,与许谧缠绵俗情,不如“无待”清静,因而不值得越过沧浪之水的劳顿,还是追求玄妙仙境更好。接下来是桐柏山真人、清灵真人、中候夫人等八位男、女仙真作歌,描绘右英夫人降临许谧的情景,就“有待”“无待”继续发表议论。最后的基本结论是二者本相对而言,大小等殊,远近一缘,因而“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有无非有定,待待各自归”,这实际就是在隐晦形式下,肯定了仙真与凡人的情爱关系。
《真诰》里的女仙,个个美丽动人,多才多艺。她们降临人间,对所诰示的灵媒情真意切。她们深知浊世污秽,却又流露对于世情的依恋。她们要和灵媒“携手结高罗”,“共酣丹琳罂”,把人世凡情转换为相携松萝的道侣,从而把道教教诫与人间爱情调合起来,进而宣扬上清教法乃是实现人间最高享乐的捷径。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道教强烈的生命意识。穿插在其中的仙歌,传达仙真教诲,抒写灵媒和信徒在宗教感召、影响下的神秘精神体验,玄理与诗情相交融,又善于利用大胆悬想、隐晦深秘、夸张铺排的艺术手法,点缀以仙语、仙典、仙事,创造出神秘玄妙而又奇诡艳丽的艺术境界,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类作品,对后世创作发挥了相当的影响。
特别是唐宋时期,《真诰》在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韦应物《休暇东归》诗说:“怀仙阅《真诰》,贻友题幽素。”白居易《味道》诗说:“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陆龟蒙《寄怀华阳道士》诗说:“见买扁舟束《真诰》,手披仙语任扬舲。”苏辙《次韵子瞻游罗浮山》诗说:“后来玉斧(许翙字)小儿子,亦入《真诰》参仙经。试令子弟学诸许,还家不用《剑阁阁铭》。”(《栾城后集》卷一)如此等等,都表明唐宋时《真诰》乃是文人教养的读物,以至他们在创作中广用《真诰》的故事、典故、语汇等等,更有数不清的例证。
步虚词
仙歌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还有步虚词。
在秦汉方士的活动中,求仙已成为一种“技术”。道教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类技术。魏晋时期形成的乘、玄览、洞观等法术就是这类技术的几种。它们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步虚空,叫做乘。《抱朴子内篇》里说:“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道有三法:一曰龙,二曰虎,三曰鹿卢。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这是设想在天上自由飞翔,与神仙遨游,即曹植《升天行》诗里所谓“乘追术士,远之蓬莱山”。另一类是通过存思,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与神仙幽相往来,则是“神游”内功,是幻游神仙世界。道教的这两类养炼技术作为思维方式都通于诗歌创作中与仙人交游和遨游仙界的构想。另一方面,道教科仪制度中又形成一种舞乐形式“步虚”,普遍行用于斋法。在灵宝斋仪里,道士按八卦、九宫方位,绕香案“安徐雅步、调声正气”而歌,象征众仙在玄都玉京斋会的情景。这是以虚拟的仪式来表达神仙玄想,具有祈祷意义。循序歌唱时配合以特殊的经韵曲调即所谓“步虚声”,所吟咏的歌词即是《步虚词》。从文学创作角度看,郭茂倩《乐府解题》说:“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则把它们看作是道教诗歌的一类。
宋刘敬叔《异苑》里有曹植传“步虚声”传说: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一云,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也。
这是小说家言,不足凭信。佛教也有传说梵呗传自曹植。这些都反映佛、道二教的乐曲自魏晋间开始流行的事实。道教经典里关于步虚的最早记载见于《太极真人敷灵宝斋威仪诸经要诀》,该经据考为东晋安帝时期葛巢甫所撰。其中说:
(十方)拜既竟,斋人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毕。是时亦当口咏《步虚蹑无披空洞章》。所以旋绕香者,上发玄根无上玉洞之天,大罗天上太上大道君所治七宝自然之台,无上诸真人持斋诵咏,旋绕太上七宝之台,今法之焉。
用旋绕香炉来象征高仙上圣朝谒玉京、飞巡虚空,显然模仿佛教的绕佛仪轨;旋绕中咏唱《步虚词》,则采取中土祭祀传统里舞乐结合的形式。
如上所说,在灵宝斋仪里,吟咏《步虚词》是重要节目。有一部《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其中说:“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字孝先,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微、吴时先主孙权。后思远于马迹山中授葛洪……”陆修静编纂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里说到传授“灵宝斋法”的科仪说:
……次弟子跪九拜,三起三伏,奉受真文带册,执杖礼十方一拜。从北方始,东回而周迄,想见太上真形如天尊象矣。毕次,师起巡行,咏《步虚》,其辞曰:
稽首礼太上(太上老君),烧香归虚无。流明(太阳)追我回,法轮(本是佛教概念,道法流行)亦三周。玄元(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四大(地、水、风、火)兴,灵庆及王侯。七祖升天堂,煌煌曜景敷(光彩扩展开来)。啸歌归大漠(虚空),天乐适我娱。齐馨无上德,下仙不与俦。妙想朗玄觉,诜诜(齐集貌)乘虚游。
接着所录《步虚词》就是《太上玉京山步虚经》里通称《灵宝步虚》即《升玄步虚章》十首。这表明当初《步虚词》就是这十首,为一般仪式里所使用。它们采取五言诗形式,即制作时借鉴了当时流行的诗歌体制。而作为斋法科仪,歌唱《步虚词》则起到宣导信众又怡悦众神的作用。
后来创作出更多步虚词。六朝道经如《太上洞渊神咒经》《太上大道玉清经》《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飛元步虚玉章》《洞真太上神虎隐文》等经典里均录有篇数不等的《步虚词》。这些作品四、五、七言不一,长短不拘。如《太玄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步虚解考品》所录二十五首里的第二首,“考”谓考鬼之事:
南方炎帝君,八表号阎浮(人世间)。飞轩驾云舆,十真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游。玉女乘霄唱,金光溢丹丘(仙人居处)。今日转法轮,梵响震九嵎(群山;嵎,山势曲折处)。天帝敕魔兵,风举自然休。晃晃三光(日、月、星)耀,百邪没九幽(阴暗地下)。若有干试者,力士斩其头。诸天帝王子,杀鬼岂敢留。故有强梁者(强暴不服者),镬汤(汤锅)煮其躯。千千悉斩首,万万不容留。兴斋摄魔精,魍魉值即收。大道威严重,神风扫邪妖。疫鬼即消尽,万民无灾忧。
这里描写“南方炎帝”统帅男、女仙真驱邪胜魔,消灭疫鬼,为百姓消除“灾忧”,表明步虚具有“解考”即消除灾殃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前引这一首用了许多佛教词语。实际道教步虚词无论作为斋法还是作品本身对于佛教的梵呗都有所借鉴。
文人把道教的《步虚词》当做诗作的一体,也模仿来创作。著名的如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下面选录两首:
东明(仙人)九芝盖(灵芝作车盖),北烛(仙人)五云车。飘飘入倒景(倒影,天上最高处),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霤,屋檐上的水槽),青鸟向金华(道教洞天,在今浙江金华市北)。汉帝看桃核(《汉武帝内传》里写西王母赐仙桃,汉武帝欲留核栽种),齐侯问枣花(《艺文类聚》卷八七《宴子》:“(齐)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上元(上元夫人)应送酒,来在蔡经家(《神仙传》里仙人王远和麻姑下降蔡经家)。
归心游太极(原始元气未分的混沌状态),回向入无名。五香芬紫府(仙人居处),千灯照赤城(赤城山,仙人居处)。凤林采桐实,(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龙山种玉荣(玉花)。夏簧三舌(乐器簧片)响,春钟九乳鸣(钟有九乳,指钟上的凸起处)。绛河(银河)应远别,黄鹄(仙人骑乘)来相迎。
庾信所作是游仙的正体,抒写神仙幻想,描写仙人在天界遨游和天上的美好景象。虽然也用仙语、仙事,但描摹景象生动,从诗歌创作角度看,已经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真正的诗。到唐代,如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里指出:“至唐代,据见存张万福、杜光庭斋醮仪,道乐曲调之确实可考者,亦仅《华夏赞》及《步虚词》二种。”唐宋以降,步虚一直广泛应用于道教仪式之中。如今古代“步虚声”的曲调已不可得知,但从文献记载里可以了解其优美动人及广为流行的情形。唐代著名道士张万福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里描述说:
……七宝玉官皆元始天尊所居,诸天众圣朝时皆旋行,诵歌《洞章》,即《升玄步虚章》或《悬空歌章》《大梵无量洞章》之流也。密咒毕,都讲唱《步虚》,旋绕以次左行,绕经三周。其第一首但平立面经像作,第二首即旋行,至第十首,须各复位。竟之,每称善,各回身向中,散花,礼一拜,法十方朝玄都也。
这里说的应是唐代制度。当时歌唱《步虚词》十首,应仍是《玉京山步虚经》里的十首。
用于道教仪式中的《步虚词》后来仍陆续被创作出来。如唐代著名道士吴筠作十首。其第十首曰:
二气(阴、阳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而我操其端,乃能出陶钧。寥寥大漠(天空)上,所遇皆清真。澄莹含元和(元气),气同自相亲。绛树(仙树)结丹实,紫霞(仙药)流碧津。以兹保童婴,永用超形神。
吴筠本以能文善艺著称,留有文集。他的《步虚词》表达上更为“雅训”,更像“诗人之诗”,这也是所谓宗教“文艺化”的体现。权德舆评论他的作品说:“故属词之中,尤工比兴。观其《自古王化诗》与《大雅吟》《步虚词》《游仙》《杂感》之作,或遐想理古,以哀世道,或磅礴万象,用冥环枢,稽性命之纪,达人事之变,大率以啬神挫锐为本;至于奇采逸响,琅琅然若戛云璈而凌倒景,昆阆松乔,森然在目。近古游方外而言六义者,先生实主盟焉。”(《唐故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这里对包括《步虚词》等作品的评价不无溢美,但也可见吴筠这类作品的影响。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录存《步虚词》二十余首,作者不明,应是当时流行作品,如:
旋行蹑云纲,乘虚步玄纪。吟咏帝一尊,百关自调理。俯命八海童,仰携高仙子。诸天散香花,萧然灵风起。宿愿定命根,故致标高拟。欢乐太上前,万劫犹未始。
后来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均作有步虚词。其中宋徽宗的十首编入道教乐谱集《玉音法事》,一直流传沿用至今。其第五、六两首:
绿鬓颓云髻,青霞络羽衣。晨趋阳德馆(虚拟的仙人所居),夜造月华扉(同上)。抟弄周天火,韬潜起陆机。玉房留不住,却向九霄飞。
昔在延恩殿(仙界宫殿),中霄降九皇。六真分左右,黄雾绕轩廊。广内(道场内)尊神御,仙兵护道场。孝孙今继志,咫尺对灵光(指神灵)。
就内容看,这些作品不出传统《步虚词》的范围,但由于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字技巧,遣词用语相当典雅精致,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在步虚词创作中算作上品了。刘师培曾评论宋徽宗的《步虚词》说:“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什。”
隋炀帝杨广善文词,有《步虚词》二首,第二首:
总辔行无极,相推凌太虚。翠霞承凤辇,碧雾翼龙舆。轻举金台上,高会玉林墟。朝游度圆海,夕宴下方诸(仙人居处)。
炀帝善宫体,这样的诗不过是用神仙境界来比附帝王的享乐生活。
在唐代,步虚是道教宫观斋醮里的重要环节,步虚声韵是受到人们欣赏的部分。诗人们描写道观生活,步虚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景。如钱起诗说:“鸣磬爱山静,《步虚》宜夜凉。”(《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刘长卿诗说:“萝月延《步虚》,松花醉闲宴。”(《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等等。另一方面,步虚词又相当广泛地流行于道观之外。如《唐诗纪事》记载:“(李)行言,陇西人,兼文学干事,《函谷关》诗为时所许。中宗时,为给事中。能唱《步虚歌》,帝七月七日御两仪殿会宴,帝命为之。行言于御前长跪,作三洞道士音词歌数曲,貌伟声畅,上频叹美。”又有记载唐玄宗“(天宝十载)四月,帝于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道士玄辨等谢曰:‘……陛下亲教步虚及诸声赞,以至明之独览,断历代之传疑……’”(《唐会要》捐三三)唐玄身为帝王,亲自更定《步虚声》的声韵和腔调,并宣示中外。《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在太乐府供奉曲有“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这样,步虚声又已纳入到朝廷的燕乐系统之中。道观里传出悠扬的“步虚声”,成为唐代长安城宗教生活的迷人景象之一;步虚声作为道教樂曲普及到民间,已成为流行的乐曲。
白居易有诗说:“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应有水仙潜出听,翻将唱作《步虚词》。”(《江上吟元八绝句》)“云间鹤背上,故情若相思。时时摘一句,唱作《步虚辞》。”(《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当时从帝王到一般文士,许多人对作为诗体的步虚词表现出浓厚兴趣,也有很多人如顾况、韦渠牟、陈羽、刘禹锡、陈陶、司空图、苏郁、高骈、徐铉等留有这一题目的作品,当然失传的也不少。它们主题多种多样,表现方法亦不一。“步虚”从而已成为流行的创作题材,《步虚词》则成为一般的创作体裁。如刘禹锡的《步虚词二首》曰: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成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这两首诗是普通的七绝,敷衍神仙传说,抒写神仙幻想,是精致的抒情小诗。
由道教科仪的步虚声演化为文人创作的步虚词,是道教促进文学发展的又一典型事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