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究竟为了啥

读书,究竟为了啥

南怀瑾先生认为,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此言一出,大有当年鲁迅慨叹中国命运的沉重。南先生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慨叹,还得归因于他对当今教育与读书目的的看法。

用南先生的话来说,“今天编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讲句不好听的话,不屑一看。这个教育怎么办?尤其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们,书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考试”。换句话说,现在教育的目的是考试,读书的目的也是考试。好像读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考试;而教育本身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

事实上,在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我们,是深有感触的。我们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读的书,到了大学便没多少用了;而大学读的书,走上社会能用上的也不多,留学的时候能用上的就更少了。十多年下来,最后我们自己也不晓得读书读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因此,南先生提出了“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南先生会提出读书无用论?

他曾说过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在读完书以后并未给自己的家乡作出一点贡献。他指出,很多乡下的为人父母者在辛辛苦苦地培养一个孩子读书,孩子考上大学后就去城市了,再也不说回乡贡献了。对此,南先生甚至说:“我主张大教授大学者统统回乡去教小学。否则,这个国家不得了,知识越普及学问越没有了,社会越空虚了,农村破产,没有人才,这不是读书无用论吗?”

的确如此,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情况我们甚至已经司空见惯了。很多人把读书当成是上天抛给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的一条绳索,于是紧紧抓住。毋庸置疑,从这一点出发,这是没有错的。可是,读完书,改变命运之后呢,便是远走高飞。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有的人却不这样,改变命运之后却不记得回报自己的家乡,这是非常令人寒心的事。更有甚者,读了书,读完了书,便都蜂拥奔向城市,丝毫不考虑需要他的地方。在人才结构上,农村与城市形成两极分化。如此一来,穷的地方总是穷,富的地方却早已饱和。这种畸形的人才分布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南先生还指出:“第二,书读多了的人,什么都不肯做。然后游手好闲,专门吹牛,实际上一点事都做不好。尤其,女孩子们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因为一定要嫁一个比自己学问好,比自己高一点的,实际上,学问好的人不多啊!”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所以南先生不得不违心地说:“读书无用啊!”

可是,还是有千千万万人在读书,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若要避免沦为考试的奴隶,要读书,我们就必须明确,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论语》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意思,用南先生的话来说,是:“古代读书人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南先生痛心地问道:现在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好像是为了荣誉,为了一纸文凭,那也是‘今之学者为人’,是为别人读书,不是为自己读书。

确实,很多人之所以读书,是迫于无奈。自己本身可能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可是,在父母、家庭、社会的压力之下,不得不装模作样捧起书本啃一啃,读一读。这与出于自己的兴趣、喜好而专心致志读书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读书能否有一个更为明智的目标,除了考试、学位,除了为了实现别人的期望?《朱子治家格言》中讲出了中国古人读书的目的——读书志在圣贤。对此,南先生解释为:读书的目的是准备做尧舜,学大禹王一样,建设国家。

这是非常神圣和高远的目标。事实上,我们读书,应该是读一种气节,长一股浩瀚之气。假如我们是一棵树苗,那么书就是甘霖,是雨露,是阳光,是氧气。

南先生慨叹“读书无用”,其真实目的是教我们问清自己读书的真正目的。仔细一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要读书,不是纯粹地为了别人而读书,不是为了拿到学位而读书,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读书,而是为了自己而读书,通过读书而明理、明志,而理论联系实际,回报社会,建设祖国。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