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读书,修养
有人问南先生:“您的学问从哪里来?”南先生直言相告:“我是从幼少开始,亲身经历新旧各种读书的教育法,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多岁了。从十二岁起,一边做学生,一边代老师上课。以后又经历过文的、武的,在世的、出世的,中国的、洋式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做过学生,也都当过老师……”
南先生幼年时,是在私塾中度过的,当时老师让他们背四书五经。等到“五四运动”时期,南先生又受到新学派思潮的影响。而南先生本人自小又非常好学,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他还自学,读了很多很多书,有儒家的,有道家的,有佛家的,有墨家的,甚至还有武学方面的。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读。正因为如此,南先生才能成就他现在的学问。但是,据南先生自己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结果。”
如此看来,南先生的学问主要是从书本里来,并且是从有价值的古书里来。当然,我们今天读书已经不再像南先生那样,从小就开始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多读书还是能做到的。
因此,我们若要提高自己的学问,那就要多读书,并且多读好书。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背下来,记在心里,不知道哪一天,就从自己的嘴里说了出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多读书,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为的是什么?难道为的只是提高自己的水平吗?其实不是,就像前面一节说的,读书,不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明理,为了明志。换句话来说,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诚如我们所了解的,人有很多种形态,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格”。而区分不同的“人格”的主要标准便是个人的修养与内涵。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个人修养与内涵和学问的关系,不一定是正比关系,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说,一个人的学问越高,其自身修养也越高,而其个人内涵也越丰富。
依此来说,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个人内涵,我们就要通过读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身的修养有所提高,而自己的内涵,也能因从书中所获得的学问而丰富。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读书,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呢?
对于这一点,南先生指出:“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借鉴南先生的分析来看,“非淡泊无以明志”,指的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指的是修身治学方面;心境宁静才能求学,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由此可见,拥有宁静的心境,才能“致远”,才能求得高深的学问。不然,不仅求学肤浅,甚至可能将智慧和学问歪曲、滥用,而且个人修养也无法提高,又何谈丰富个人的内涵呢?
何以见得?
南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即一点不敢骄傲。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容易招致失败。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不值一谈了。
事实上,真正读书多的人,特别是读的好书多的人,其内心是非常宁静的,也是非常谦虚的。他们也曾有脾气,也可能会骄傲,可是他们的棱角,在读书的过程中,在他们的学问不断地提高的过程中,慢慢被学问磨平了。如此一来,为人处世,也便能够做到明理、明志了。
可见,学问越高的人,个人修养也越高。因此,我们应该勤于学习,多看书,多读书,特别是好书,不仅要读,还要精读。久而久之,我们的个人修养也便在读书的过程中,因学问和知识的增长而获得提升。
而之于人生,个人修养问题是个持久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不知老之将至,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而这正是圆满个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