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王安石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王安石

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被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人物小记

王安石出身于仕宦家庭,早年随父辗转各地。流徙不定的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很早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官场的腐化和地主的贪婪。后来他在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他以后励忘变法播下了种子。

任地方官时,王安石在公务之余还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他读书很多,涉猎面极广。诸子百家、医药书籍、稗官杂文都读,更不用说儒家经典了。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向人民学习,“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主要思想

北宋时,封建统治者利用所谓祥瑞粉饰太平,掩盖社会矛盾,反对变革。王安石有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的思想,他指出灾异或祥瑞乃是自然事物的反常现象,“天”没有意志,没有倍感,因而也不能对人的善恶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天之为物也,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他强调天人的区别,为人的活动争取地位。

王安石上述观点以“元气一元论”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天地的运行“咸法于道”,而“道”以“元气”为“本体”,天潮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情感而转移的客观物质演化过程,其过程不受人的意志、情感的影响。

王安石通过解释《洪范》,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推动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五行有耦,而耦中又有耦,由此推动万物的无穷变化。万物运动变化之根据在于“元气”内部存在着阴阳。阴阳既相“贼”又相“配”,二者的对立统一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

王安石反对天人感应说,也反对不顾客观规律行事的观点。他主张人的活动要“顺天而效之”,即以对天道的认识为基础;认识必须在“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外求”活动中才能“有得”。他据此认为人的知识是在后天经验和学习中形成的。王安石对认识的这种理解,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倾向。但他认为这是仅就“世人”的认识而言,至于少数所谓“圣人”的认识,即“圣智”,却是“性之所固有,而神之所自生”。

王安石的哲学表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性质。他从“天道尚变”,人应“顺天而效之”的观点,引申出“天下事物之变,相代乎吾之前”,“必度其变”,对法度政令也应“时有损益”的思想。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成为宋代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