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孟浩然
简介
惠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东晋时人,出生于雁门娄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若而好书,通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从道安于太行恒山;后从道安游襄阳,遂南适荆州,又至庐山,居东林寺。与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等100余人结白莲社,宣誓同修净业。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文,宣扬佛理。后世奉为莲宗初祖。
人物小记
有关惠远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虎溪三笑”的故事:
惠远曾养一只老虎,守护在寺前的一条小溪畔,故将这条小溪命名为虎溪。每当惠远送客越过虎溪,这只护守在虎溪畔的老虎就要叫。
一天,惠远送陶渊明、陆修静出寺,携手交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桥,老虎突然大吼一声,提醒惠远和尚已经跨过了溪。三人听后,相视大笑,于是此溪便成了文苑佳话,称之为“虎溪三笑”。
现东林寺的三笑堂内,写在惠远塑像两旁还有副对联:虎溪聚三人三笑话,莲池开一叶一如来。堂前竖立着一块“三笑图”碑刻。虎溪今已变为沟壑,而溪旁携有“虎溪”二字石刻仍然存在。
主要思想
惠远从道安受学,长于般若。他从“本无”说出发,着力阐述佛教所谓解脱道路,发挥佛教的出世主义思想。
惠远把宗极的涅槃与中国传统的神不灭论联结起来。他把涅槃理解为生绝神冥,形居神存的境界,即所谓“冥神绝境”。“神”达到一种不可知的超然情景,就是无境可对的“绝境”,也就是涅槃。惠远的“神”精极为灵,没有具体形象,难以用语言表述,不能定其体状,不能穷尽其幽致。惠远以神不灭来论证佛教因果报应,即轮回转世和超脱果报主体的永恒性。
佛教出世间的理论和统治阶级世间的礼法制度的关系,是惠远面对世俗地主阶级对佛教的质疑和责难必须回答的问题。他认为佛教与儒学并行不悖,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表现了儒佛融合的思想倾向。
惠远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佛教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引起社会人士日益强烈责难的情况下,深居庐山,以其“超脱”世俗的形象,以特有的手法,调和佛教和儒家名教的矛盾,博得当时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支持。惠远隐遁庐山,培养出一大批弟子,不仅使他自然地成为继道安以来佛教的领袖人物,而且也为后来佛教传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惠远的努力使佛教毗昙学、禅学和中观派的“三论”(《电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在中国南方流行。他的神不灭论学说和调和儒佛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